如何做到全人類都信任?遵照“一體兩翼”的戰略引領,中國人民大學楊東團隊提出“法律幫助區塊鏈”的創新思維,旨在建立元宇宙與數字資產的全新關系。東南大學李幼平團隊緊接著提出建議,借助“時間規律幫助法律”,進一步幫助楊東團隊解決普適性與泛在性問題,以期早日將創新思維大規模推廣應用。這里的“普適”指“放之四海而皆準”,“泛在”指“每一個人都平等擁有”。唯物主義者認為,自然規律比法律更令人信任,更普適,也更泛在。
在交談中,楊東團隊具體表達了“用 NFC(non-fungible coken)取代 NFT(non-fungible token)”的想法。他們認為,在以數據流動、共享為目標的環境下,應以“以鏈治鏈 + 以法入鏈”為內容的“法鏈”協同監管理念作為基本原理遵循,探索科技驅動型的監管模式。對NFT的監管,在對其進行準確定義的基礎上,監管層面應引導淡化“代幣”和“通證”概念,將“共票”(coken)機制與NFT相結合,即創建 NFC的“共票”新概念。共票借助眾籌機制實現元宇宙數據權益共享,既對“token”進行批判,又代表元宇宙的正確發展方向。
我們認為,楊東團隊已經接納“一體兩翼”的邏輯引領,用“區塊鏈+法律”的雙結構思維,成功地解決了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問題,但仍然很難解決普適與泛在,難以大規模推廣。只有改依“大自然時間秩序”這個“天律”,才可能保證普適與泛在同在,從而低成本取得最后的突破。
為什么法律必須依托“時間秩序”這個“天律”?區塊鏈依托的是對“塊高”唯一性的信任。例如,第999區塊前一塊的塊高是998,后一塊的塊高是1000,按先來后到的唯一性排列,如此做法,幾乎沒人反對,也就能夠做到“不可不信”。
然而,這種信任是有漏洞的,中本聰本人也承認存在51%的拜占庭風險。其實,在中國,在北斗時空服務普及原子鐘統一授時的情況下,僅需把“時序”改為“時戳”,區塊鏈風險即可規避。這正是中國早在 2017 年制定四維統一內容標簽(UCL)國家標準所做的提前布局。
五年前的2017年,東南大學起草的《統一內容標簽格式規范》(GB/T35304-2017)的目的,是寄希望于閔可夫斯基的四維時空(x,y,z,ict)有能力為人類之間的互相信任提供工具[1],幫助已經混亂不堪的互聯網解決“一體兩翼”的自我治理問題。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標志著北斗系統進入全球化發展新階段。即正式開始向全球提供包括回程短信在內的時空服務,邁出“一體兩翼、自我治理”堅實的一大步,為區塊鏈技術升級提供了全新的環境。
中國人民大學楊東教授是引領區塊鏈重塑執法基座的前瞻性學者,他提出的“眾籌金融”“共票理論”“以鏈治鏈”等原創性理論,率先強調了“數字文明”“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楊東教授緊跟元宇宙前沿熱點,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帶領科研團隊基于此前完成的眾多具有社會現實意義的研究,對國內外企業的充分調查,以及對美、英、日、韓等全球多國法律政策的深入分析,最終立足于中國國情,吸收有關數字資產的實踐經驗與研究成果,完成了這本《元宇宙與數字資產》,為當今數字經濟研究領域開辟了新視角,為元宇宙數字經濟發展和全球數字治理提出了中國理念和中國方案。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本文為《元宇宙與數字資產》序言之一,中譯出版社授權發布)
注釋:
[1] 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提出(x,y,z,ict)四維時空的概念,其中,x,y,z 是三維空間,屬實部;i 代表虛部,c 是光速,t 是時間。它是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學說的萌芽,也是錢學森“靈境”思想的內核。
《元宇宙與數字資產》
作者:楊東、梁偉亮、楊翰方、林宇陽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了元宇宙與數字資產如何結合的智能經濟方面的通俗讀物。數字經濟未來將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強做大數字經濟是當前各行業都在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書共八章,分別從數字經濟樣態、數字資產的概念、特征、平臺、對未來我國數字經濟的趨勢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理論和詳實的闡述。同時,本書抓住元宇宙與數字資產兩個熱點,就如何在元宇宙中保持數字資產的正向發展提供了可參考的建議。本書對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政策層面如何加強元宇宙與數字資產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理論價值。
作者簡介:
楊東,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創新創業教指委委員,教育部人工智能高層次人才培養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交叉科學研究院院長、區塊鏈研究院執行院長、元宇宙研究中心負責人。北京數字經濟與數字治理法治研究會會長。全國人大、司法部、市場監管總局電子商務法、證券法、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立法工作小組成員或咨詢專家,中央網信辦五中全會宣講團成員,國家發改委大數據流通國家工程實驗室專家委員,工信部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委員、工信部信息經濟專委會委員,國務院互聯網金融整治辦公室專家、最高檢民事行政檢察咨詢專家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區塊鏈專委會常務委員。主持國家社科重大重點等課題,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兩次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主持區塊鏈與數字經濟國家急需法學交叉人才培養項目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梁偉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元宇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主持和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法學會部級課題等元宇宙相關項目。
楊翰方,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區塊鏈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和參與國家統計局重大統計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和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等項目。獲得第一屆統計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林宇陽,北京千予匯國際環保投資有限公司CEO,從事國際碳交易、碳中和行業,并將區塊鏈技術投入碳市場應用研發多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博士研究生,中國人民大學元宇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