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正式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意義更加凸顯。2021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顧名思義,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必然首先是基于中國國情的、符合社會主義制度要求的道路。由于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而這條道路的最終目標指向必然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不分年齡、人人共享。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建設共富共享的老齡社會》,該書為年度報告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主要闡述建設共富共享的老齡社會的深刻內涵,由兩章構成。第一章在總結共同富?;咎卣骱蛢群幕A上,深入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兩個基本環節——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影響,進而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共同富裕的老齡社會的建議。第二章在梳理聯合國“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基本內涵和發展歷程的基礎上,系統總結了建設人人共享的老齡社會的中國實踐,并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第二部分是分論,主要是圍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的要求,按照構建覆蓋全民全生命周期社會福利體系的思路,分七章分別討論了“七有”方面發展的現狀、問題及政策建議。第三部分為研究綜述和政策文件概覽,分兩章分別對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相關經驗和研究及過去一年中央層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了梳理。
作者簡介
林寶,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養老與保障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應對人口老齡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常務理事、健康長壽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人口學會理事、老齡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人口與公共政策、社會影響評價等。
內容簡介
該書緊緊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中央精神,在深刻闡釋共同富裕和聯合國“建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共富共享的老齡社會的倡議。進而重點圍繞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強調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要求,按照構建覆蓋全民全生命周期社會福利體系的思路,針對“七有”方面的發展現狀提出了政策建議,作為建設共富共享的老齡社會的重要抓手。最后,對社會福利體系建設的相關經驗和研究以及過去一年中央層面出臺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相關政策文件進行了梳理,以供讀者參考。
文章節選
文 |《建設共富共享的老齡社會》總論
中國人口老齡化正在深入發展,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共2673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4.2%,正式邁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與此同時,中國現在已經到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并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列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扎實推進共同富?!?,反映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推動共同富裕已經成為新發展階段的重要任務。今后一個時期,必須統籌推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共同富裕兩大任務,建設共同富裕的老齡社會。
共同富裕的十大基本特征
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的理想追求,但在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共同富裕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具有不同的時代內涵,表現出時代性。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深化對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賦予了共同富裕新的時代內涵。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與資本主義發展生產力是為了資本家占有剩余價值和社會財富的目的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表現出人民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全黨同志一定要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具有全面性。共同富裕語境下的“富?!笔侵浮叭嗣袢罕娢镔|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是全方位的富裕。要積極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的同時,積極創造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和不斷完善制度文明成果,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富裕提供良好的條件。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具有整體性。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共同富裕從來都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部分群體或少數人的富裕。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未來社會的“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毛澤東同志指出,“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笆侨w人民共同富?!薄安皇巧贁等说母辉!?。
共同富裕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有先富后富之分,表現為非同步性。共同富裕的非同步性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決定的。當前,我國實施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適合現階段發展水平和發展實際,能夠最大程度激發人民群眾創造力和積極性的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必須一步一個腳印,不可能一蹴而就,表現為漸進性。首先,社會財富的創造和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次,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也具有艱巨性和復雜性,往往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最后,制度的完善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共同富裕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實現,必須在適當的制度安排下有序推進。但由于受認知、條件、路徑依賴等因素的影響,制度本身也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共同富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任務,而非短期內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具有長期性。共同富裕的長期性由以下三個方面決定。一是由實現共同富裕這一任務的艱巨性決定的;二是由實現共同富裕這一任務的重要性決定的;三是由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長期性決定的。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共同富裕的要求也將是不斷升華的,決定了實現共同富裕將是貫穿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的長期主題。
推動共同富裕要著重解決當前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共同富裕就是要解決我國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動共同富裕已經明確了分階段目標,要實現這些目標必須馬上行動,具有時間上的緊迫性。盡管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但是推動共同富裕則是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到2035年,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縮小到合理區間”。2035年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節點,共同富裕要取得實質性進展;21世紀中葉我國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同富?;緦崿F。這兩個階段性目標都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必須從現在開始,只爭朝夕,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才有可能實現。因此,每個階段的任務都非常艱巨、時間都非常緊迫。
共同富裕的三個基本層面
第一個基本層面是“富?!?。共同富裕語境下的“富?!笔沁^程和結果的結合。在共同富裕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目標提出時,首先是指要不斷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發展,達到富裕的狀態或是水平。因此在推動共同富裕的語境下,富裕是不斷追求財富積累的過程和社會財富比較充足的狀態的結合,本質上是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和結果。共同富裕語境中的“富?!睂嶋H上反映了社會財富的充足性和增長可持續性問題。充足性是判斷某一時點是否處于富裕狀態的依據;可持續性反映了某一時期的變化趨勢,預示著未來的富裕狀態。富裕是個相對的概念,是從縱向和橫向的比較中進行界定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富裕的劃分標準會有所不同,表現出動態變化的特征。
第二個基本層面是“共富”。共同富裕最鮮明的特征是“共同”?!肮餐背蔀椤案辉!钡南薅ㄔ~,意味著這個富裕是有條件的富裕,是有著獨特內涵的富裕,決不能拋開“共同”而僅談富裕。必須明確,盡管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不是一蹴而就,但也絕不意味著毫不作為、消極等待、放任自流。共同富裕要求將全體人民的財富差距和收入差距等保持在合理的范圍之內,不能出現貧富懸殊和過度貧富分化。因此,必須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逐步縮小人群、地區和城鄉等差異,增強制度公平性,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
第三個基本層面是“共享”?!肮蚕怼笔枪餐辉5谋举|和要求。共同富裕語境中的“共享”首先可以理解為結果的“共享”。楊文圣和李旭東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享”指的是共建主體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分配制度下,通過勞動和各種生產要素獲取報酬,共同享有發展成果。蔡昉認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經濟學的語境中就是共享生產率提高的成果。他認為,初次分配是生產率得以不斷提升的激勵和效率保障機制,因此在三個分配領域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再分配是改善收入分配狀況和提高人民福祉不可或缺的途徑,需要因應發展階段的變化不斷提高實施力度;以企業社會責任為核心的第三次分配領域,存在著大量的“助推”機會,將其激發起來可以更好地實現生產率提高與共享的統一。其次,共同富裕語境下的“共享”也可以理解為結果和過程相結合的“共享”,既關注共享發展成果,也關注共享參與機會,是“共建”與“共享”的結合,是權利與義務的結合,是共創財富和共享財富的結合。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