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2年國際形勢繼續復雜演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治理赤字加劇。受世界格局變化、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影響,大國關系出現加速分化重組態勢。在地區熱點問題上,俄烏沖突呈現長期化趨勢,中東地區深陷多重困境,亞太地區的安全風險也不斷上升。面對當前世界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挑戰,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加強國際團結合作,提出一系列創新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并以自身的發展與進步為世界和平、發展和治理創造新機遇、作出新貢獻。
關鍵詞:中國外交 ;國際形勢 ;大國關系 ;國際格局 ;全球治理
作者簡介:王帆,外交學院院長、教授。
2022年國際形勢繼續復雜演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延宕反復,局部沖突對抗加劇,冷戰思維和集團政治回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威脅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安全與發展問題突出,全球性挑戰更加嚴峻,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冷靜應對國際形勢發生的復雜深刻變化,妥善處理面臨的新困難、新挑戰,開創性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大國關系加速分化重組
在中美博弈持續演進、俄烏沖突爆發及其外溢效應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下,2022年的大國關系呈現加速分化重組的態勢。
第一,中美戰略競爭持續演進,但雙方管控競爭的需求上升。受世界格局變化及美國對華戰略調整的影響,中美關系出現重大轉變。拜登執政近兩年來,其對華政策呈現出意識形態滲透、選擇性施壓(包括供應鏈精準“脫鉤”和關鍵產業重點施壓)、構建小集團、試探性冒進等特征。隨著實力的相對下降,美國全球霸權難以為繼,或將進入“弱霸權”時代,突出表現是美國為維護霸權不擇手段、在全球和地區層面影響力式微、國家形象日益受損等。美國對華戰略調整導致國際秩序在全球、地區和雙邊層面的不確定性迅速增加。但在復雜博弈中,中美雙方對管控競爭的需求也不斷上升。管控競爭、防止中美關系“自由落體”式的下滑符合中美共同利益。在此背景下,中美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習近平主席在兩次應約同拜登總統通話,以及巴厘島舉行的面對面會晤中,剖析中美關系實質,強調應摒棄你輸我贏、你興我衰的零和博弈思維,確立對話而非對抗、雙贏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調,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推動中美關系重回健康穩定發展正軌。兩國元首進行的坦誠深入溝通富有建設性和戰略性,也具有世界意義。兩國元首外交不僅為中美關系發展把舵定向,還為未來雙方的持續交流開辟了更多可能空間,有助于繼續探討新時期兩國相處之道。
第二,俄羅斯與西方關系跌至冰點,結構性矛盾深化難解。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在俄羅斯與西方持續交鋒過程中,雖然雙方均展現出愿意對話的姿態,但結構性矛盾深化難解,雙方關系難有根本性突破。首先,俄羅斯與西方長期缺乏戰略互信。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利用盟友和伙伴,在地緣空間上不斷向俄羅斯邊界推進,北約將烏克蘭視為反俄“橋頭堡”,加深了俄羅斯的安全憂慮,導致雙方出現敵意對抗。其次,俄羅斯維持周邊安全的國家特性和致力于推動獨聯體重新一體化的行動被西方國家看成是安全威脅和“帝國主義”行為。再次,美國和歐洲的內部矛盾阻礙了談判進行。美國國內政治分歧使美國難以與俄羅斯就安全問題達成一致,歐洲國家內部也存在不同的政治派系和觀點,在對待俄羅斯問題上同樣存在分歧,較難達成協調一致的談判政策??傊?,西方將俄羅斯視為長期的“安全威脅”,對其進行遏制,在對國際秩序的認知、地緣政治利益、價值觀等戰略理念層面存在嚴重對立,雙方缺少戰略互信基礎,在人權、網絡安全等議題上對抗色彩持續加重。
第三,美歐關系出現更多不穩定因素。當前,俄烏沖突是影響美歐關系的重要因素。共同的歷史和價值觀通常被認為是有效維持大西洋關系的韌性所在,也是維持其共同立場的堅實基石。拜登政府上臺后雖積極修復美歐關系,但是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的建立、美國從阿富汗撤軍等事件使美歐關系出現新的裂痕。在俄烏沖突初期,美歐曾展現出強烈的戰略共識和決心。但隨著俄烏沖突長期化,歐洲內部出現分裂,右翼勢力大規模抬頭。同時,歐洲在安全、能源等領域更加依賴美國,美國對歐洲的控制和盤剝進一步加大。在經濟領域,俄烏沖突帶來的能源價格暴漲直接導致歐洲能源密集型企業減產甚至中斷生產,特別是法德兩國工業基礎遭受沖擊,加劇了人們對歐洲“去工業化”風險的擔憂。美國出臺的《通脹削減法案》對美國本土電動車、可再生能源、電池等企業提供高額補貼,更是對歐洲經濟造成嚴重的生存威脅。隨著俄烏沖突的長期化和美國的持續利益“收割”,美歐關系出現更多不穩定因素和分歧。歐洲或將更加強調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力圖建立更加穩定可靠的多邊供應鏈體系,并重新強化戰略自主,謀求自身的發展與國際地位。
地區熱點問題錯綜復雜
俄烏沖突、中東局勢以及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等更加錯綜復雜,全球治理赤字進一步加劇。
第一,俄烏沖突呈現長期化態勢。從2022年2月爆發以來,俄烏沖突已經持續近一年,期間雙方雖有會談,但并未阻止沖突的蔓延,烏東四地的“入俄”公投、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等事件令沖突持續升級,俄烏沖突呈現長期化和復雜化的發展趨勢。對俄羅斯來說,其戰略目標仍未實現。同時,西方繼續加強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并提升與俄羅斯對抗的烈度。西方對國際輿論和算法的控制強化了戰爭支援的合法性和持續性,未來的危機走向將更多受到美國主導和操控,而美國自身從俄烏沖突中獲益巨大,短期內不會收手。
第二,中東地區深陷多重困境。當前,中東地區局勢和國家間關系雖然有所緩和,如海灣國家的合作進程加速,阿以關系正?;?,敘利亞回歸阿盟呼聲高漲,但地區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俄烏沖突帶來的地緣政治影響同樣波及中東地區,使該地區深陷多重困境。首先,伊朗核問題仍然是影響中東地區形勢的重要變量。過去一年,雖然美伊舉行了多輪恢復履約談判,但雙方各自的談判目標仍存在明顯分歧,談判成效甚微,伊核協議談判的延遲也進一步加劇了伊朗與以色列的矛盾,加大了雙方軍事對抗的風險。其次,雖然阿以關系有所緩和,但巴以沖突仍在加劇。美國在巴以問題上采取明顯偏袒以色列的政策,同時推動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建交,以達到分化阿拉伯世界、削弱阿拉伯國家在巴以問題上聯合能力的目標,巴勒斯坦問題因此正逐漸被邊緣化。再次,中東地區國家內部發展不平衡現象更加凸顯。俄烏沖突引發的世界糧食危機和能源危機,使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也門、黎巴嫩等長期處于戰亂和動蕩的國家面臨更加艱難的處境,并可能引發新一輪的政局動蕩,恐怖主義威脅出現上升苗頭。與此同時,得益于國際油價的高漲,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在地區格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美國與這些國家的交往將更為密切,在石油生產、油價控制、地區安全等領域將形成更加微妙的關系。
第三,亞太地區安全風險不斷上升。一方面,受美國印太戰略、俄烏沖突和新冠疫情影響,亞太地區安全風險上升,中國周邊國家對安全與發展問題的關注度也在同步上升。在中國周邊地區,美國以印太戰略為統領,已經形成以“二、三、四、五”架構,即多個雙邊同盟、美英澳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和五眼聯盟為核心的遏華機制。東盟雖致力于成為中美之間的“超級聯系人”,但受域外國家干預、地區國家內部分歧等因素影響,東盟戰略地位持續遭受沖擊。另一方面,朝鮮半島、臺海和南海仍然是亞太地區安全風險最為突出的地方。美國執意向盟國提供“延伸威懾”,通過虛張聲勢的軍事挑釁使朝鮮半島安全面臨巨大風險,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重啟朝美談判仍是未知數。南海地區面臨更為激烈的博弈態勢,美國加大了所謂“航行自由”行動的頻率,鼓吹地區內各國對立,并拉攏英法德等盟友,強化在南海的軍事存在,以外交和軍事手段雙管齊下,阻撓中國與東盟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的磋商進程。同時,地區熱點問題的聯動趨勢增強,2022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和多次警告,執意竄訪中國臺灣地區,引發臺海局勢一度緊張。美國將臺灣與南海進行聯動,大肆公開渲染美軍艦艇穿越臺灣海峽之后進入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美臺軍事合作也有向南海延伸的趨勢。此外,亞太地區氣候問題、糧食安全與能源保障等民生和非傳統安全風險也在不斷加劇。
中國是世界的穩定之錨與繁榮之源
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機遇,也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與挑戰,新時代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穩定之錨和繁榮之源,中國自身的發展與進步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和治理創造新機遇、作出新貢獻。
第一,展現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推動全球穩定、經濟復蘇和發展。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在復雜的世界局勢下保持了政治穩定性、政策連貫性和經濟發展持續性,給世界帶來更多確定性,為全球經濟復蘇注入新動力。2022年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取得圓滿成功,國際社會共襄盛舉,點亮了人類共克時艱、共赴未來的新希望。當全球飽受新冠疫情之苦、工業活動陷入停滯之時,中國率先實現復工復產,成為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中流砥柱;當個別國家張口閉口“脫鉤斷鏈”之時,中國進博會、服貿會這樣的國際貿易盛會不僅年年如期舉辦,規模還不斷擴大,成為深化國際經貿合作、推動國際貿易和投資重新煥發活力的重要平臺;當一些國家動輒揚言打造封閉排他小圈子之時,“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2022年12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沙特,出席首屆中阿、中海峰會,展開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外交行動,彰顯中國對國際公道正義的堅定維護、對中東地區和平安寧的實干篤行,發出了促進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時代強音。
第二,積極構建中美關系新框架,堅定捍衛國家核心利益。中美關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也是影響中國發展和安全的最大外部因素。中美關系的意義早已超出雙邊,成為影響世界格局的最重要變量。在2022年11月的中美元首巴厘島會晤上,兩國元首坦誠深入交換看法,“管控分歧”成為雙方的共同關切。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能否處理好彼此關系,攸關世界前途命運。中國對美政策始終是明確和一貫的,總結中美關系發展50年來的經驗和教訓,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新時期中美關系的相處原則: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中美高層會晤和持續交流將使美方進一步清晰地認識到,“以臺制華”是注定失敗的,中國對任何“臺獨”分裂行徑和美方干涉中國內政的錯誤言行,都將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堅定捍衛國家核心利益。
第三,在挑戰和變局中實現中歐合作持續深化。受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中美競爭加劇以及西方輿論的影響,近年來中歐關系出現波折。但黨的二十大以來,中歐頻密互動,反映出雙邊關系的強大韌性和雙方的強烈合作意愿。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11月15—16日二十國集團巴厘島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密集會見了法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領導人;12月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華。一段時間以來,歐洲內部在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上出現了消極變化,對華輿論也深受他國影響。這不僅不利于中歐關系的健康發展,也對歐洲自身利益造成了傷害。習近平主席同米歇爾會談時,就中歐關系提出四點看法:一是要秉持正確認知;二是要妥善管控分歧;三是要開展更高水平合作;四是要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八狞c看法”為當前中歐關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指引中歐關系行穩致遠。高頻的元首外交促進了中歐關系的逐步穩定和深入發展。同時,中歐之間務實合作帶來的直接成效則是經濟效益,2022年上半年,中歐貿易額同比增長8.4%?;ダ糙A仍然是雙方合作的基礎,經貿合作為雙邊關系注入了穩定劑。
第四,深化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進一步開展各領域合作。2022年,面對復雜動蕩的國際局勢,中俄關系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兩國元首外交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雙方關系持續走深走實。2022年2月,普京總統訪華并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雙方簽署數十份合作文件,并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于新時代國際關系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聯合聲明》。9月,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在上合組織撒馬爾罕峰會期間舉行雙邊會見,就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交換意見。在元首外交引領下,兩國關系達到新高度,在政治、經貿、能源、人文、安全、生態、科技、民間交往等領域展開進一步合作。以經濟領域為例,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2年前10個月,中俄貿易規模就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首次突破1500億美元,并創下新的歷史紀錄。面對動蕩的國際局勢和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中俄雙方的務實合作逆勢前行,取得豐碩成果,中俄關系不斷邁上新臺階,成為新型國際關系的典范。
第五,經略周邊安全,共同促進區域繁榮發展。中國周邊安全戰略以建立周邊命運共同體為總體目標,堅持“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元首外交引領中國同周邊國家命運共同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2022年1月,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隆重召開,各方一致同意建立元首集體會晤機制,構建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中亞五國國家元首聯袂出席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團結和相互支持。同時,上合組織迎來新一輪最大規模擴員,為亞歐大陸和平發展提供更有力保障。2022年7月,中印尼兩國元首在北京舉行會談,雙方達成多項新共識。在二十國集團巴厘島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展開密集元首外交,先后與韓國、泰國、新加坡、日本等周邊國家領導人進行會晤,以開放姿態全面拓展全球伙伴關系,不斷推動中國周邊外交轉型升級。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老撾人革黨總書記、國家主席通倫·西蘇里等重要周邊國家領導人應邀接踵訪華。2023年伊始,菲律賓總統費迪南德·羅慕爾德茲·馬科斯、土庫曼斯坦總統謝爾達爾·別爾德穆哈梅多夫應邀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彰顯了中國積極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共同促進區域繁榮發展的決心和意志。
第六,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引領國際社會團結合作,推進全球治理創新發展。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為應對國際安全挑戰、實現世界長治久安貢獻中國方案,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2022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四次會晤期間主持首次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推出中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32項主要舉措,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包括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倡議,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2022年1月,《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中國貿促會數據顯示,2022年1—10月,RCEP證書簽證金額共計56.55億美元,簽證份數共計12.56萬份。2022年中國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助力國際經貿合作,積極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利益,提出應對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共同課題的中國方案,為亞太和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中國參與聯合國環境大會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支持聯合國啟動2025年前能源承諾促進行動計劃,推動治理全球環境問題和氣候問題,呼吁各國采取行動、團結一致,守護人類共同家園。中國始終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身就是世界進步事業的一部分,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的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人類探索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展望未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也會增多,必須以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做好各種應對預案。與此同時,風險與機遇并存,我們要努力化危為機,居安思進,努力把握住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窗口期。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高水平開放為世界提供更多機遇,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持之以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斷向前邁進。 (注釋略)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