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2022年,俄烏沖突使傳統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世界的關注焦點;傳統與非傳統兩類安全威脅疊加聯動導致地區動蕩加??;核安全與核沖突陰影籠罩世界;大國之間新一輪軍備競賽趨于激烈;中國周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全球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安全形勢更顯復雜、脆弱、敏感、多變。至暗的時刻孕育新曙光,撕裂的世界期待新彌合。中國提出并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以大國的責任和擔當積極推進全球安全治理,力爭在變局中控亂局開新局,讓人們在變亂的世界中增強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關鍵詞:國際安全 俄烏沖突 軍備競賽 全球安全倡議
作者簡介:孟祥青,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技術少將、教授。
2022年,世界百年變局與俄烏沖突疊加,牽動全球安全格局加速演進;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影響,兩大威脅同步上升同頻共振導致地區動蕩加??;大國博弈、集團對抗升級,“亞冷戰”格局初見端倪;“三霸”(霸權、霸道、霸凌)威脅上升,“四大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國際社會新的脆弱點、貧困點和動蕩源不斷產生,全球安全問題進一步凸顯并呈泛化趨勢,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多變,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俄烏沖突擊穿國際安全底線,傳統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世界的關注焦點和主要議題
這場沖突不僅是2022年,很可能是21世紀20年代歐洲乃至世界格局轉變的大事件、大事變。其根源不在俄烏之間,而在俄美之間;其本質不是俄烏對抗,而是俄美角力;其影響不局限于俄烏兩國,已經波及全球,必將給國際安全帶來長遠且深刻的影響。
與歷史上的戰爭不同,與冷戰結束后的地區沖突迥異,這是信息化時代大國之間的一場代理人戰爭,是在精確情報支撐下的一場“云端”智能化戰爭,是俄烏雙方以及俄與美西方之間的一場混合戰爭,是大國博弈背景下相對低成本、高收益的一場認知戰爭。
這場沖突,軍事上的戰場是區域性的,但伴隨軍事戰的外交戰、金融戰、科技戰、制裁戰、經濟戰、能源戰、輿論戰等,已經將全球主要國家都深度卷入其中。它再次印證,現代戰爭的形態和手段已經遠遠超出軍事范疇,大國之間僅僅通過直接的軍事戰一決勝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綜合運用政治、經濟、外交、金融、科技、輿論、文化等手段發動的混合戰爭、代理人戰爭。新的戰爭形態與手段的出現使得人們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世界性戰爭有了新的認知。比如,混合戰爭正在成為撬動世界安全大變局的有力“杠桿”。與傳統戰爭形態相比,綜合了軍事和非軍事手段、常規與非常規手段的混合戰爭有著更強的適應性和生命力。它不僅可以巧妙避開大國間“觸發核大戰的陷阱”,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不受人類道義、國際法理的制約,正在成為大國塑造有利戰略態勢、對沖大國戰略競爭,乃至創造和運用多種戰略優勢促成“不戰而屈人之兵”效果的首選戰略工具。
俄烏沖突劇烈沖擊世界和平發展大勢,加劇世界“陣營化”傾向,國際安全形勢正變得越來越脆弱和敏感。未來5—10年,一些對現行國際規則顛覆和破壞的行為必將導致存量矛盾疊加增量矛盾,俄烏沖突衍生風險的“蝴蝶效應”必將加速國際局勢的大震蕩、大分化、大重組、大演進,生物戰、網絡戰、認知戰、金融戰、太空戰等非傳統戰爭形態的陰影將逐漸籠罩全球,新的世界性戰爭風險將越來越高。所以,這場沖突不僅對傳統戰爭形態和樣式具有革命性的變革和突破,而且對重塑國際安全格局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使冷戰結束30多年來的傳統安全問題再次上升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并成為2022年最大的議題。
二、傳統安全危機引發并放大非傳統安全問題,兩類安全威脅疊加聯動導致地區動蕩加劇
在俄烏沖突中,俄羅斯與美西方矛盾全面激化,雙方矛盾的焦點已由地區安全問題上升至霸權與反霸權,全球地緣政治經濟博弈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美國為制裁俄羅斯押上了自身的霸主地位和聯盟信譽,帶領西方國家開啟與俄羅斯全面對抗,“脫鉤”之徹底超過冷戰。美國主導下的北約一邊繼續北擴,一邊借機染指亞太,北約全球化進程持續推進。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采取各種手段圍剿俄羅斯的同時,加速對中國展開“激烈競爭”,不斷制造新的戰爭或經濟“陷阱”。
美西方對俄羅斯一輪又一輪的極限制裁引發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以及能源危機和嚴重的糧食危機。俄烏沖突直接導致全球油價飆升,引爆通貨膨脹、激化固有社會矛盾,經濟、能源、社會、金融等多重問題疊加,導致一些國家政局陷入動蕩。世界銀行評估報告顯示,2022年4—7月,幾乎所有中低收入國家都出現了高通脹,92.9%的低收入國家、92.7%的中低收入國家和89%的中高收入國家的通脹水平都在5%以上。伴隨俄烏沖突不斷升級,烏克蘭糧食生產遇阻、俄羅斯糧食出口遇挫,全球糧食供應變數增多,高度依賴俄烏糧食進口的國家面臨糧食短缺加重、貧困加劇的巨大風險。國際輿論普遍認為,全球糧食危機已經發生,全球糧食的不安全形勢可能長期化,糧食安全成為2022年全球治理的緊迫議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制訂的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的饑餓、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的目標越來越難以實現。
在俄烏沖突、能源危機、糧食危機、通貨膨脹以及大國激烈博弈的背景下,國際危機事件此起彼伏,熱點區域風險持續外溢:2022年7月,斯里蘭卡時任總理維克勒馬辛哈宣布國家破產、議會解散、政府解體;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再次發生軍事沖突;敘利亞國內沖突仍在繼續;伊拉克爆發多起暴力與恐怖襲擊事件;南蘇丹的多起部落沖突造成數千人死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同時,歐洲在能源緊張的情況下,電力危機接踵而至、通貨膨脹創歷史新高、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一些國家爆發大規模游行示威和罷工浪潮,政局出現動蕩。
三、核威懾作用凸顯,核安全與核沖突陰影再次籠罩世界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2022年是自古巴導彈危機以來人類社會距離核沖突、核戰爭最近的一年。俄烏沖突將兩個核大國卷入其中,一個為直接交戰方,另一個動用了除直接出兵外的一切手段,臺前幕后變相參戰,雙方距兵戎相見只有一步之遙。俄烏沖突爆發第三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戰略威懾力量轉入特殊戰備狀態;4月2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核戰爭風險真實存在;5月4日,俄軍在西部飛地加里寧格勒使用“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進行模擬核導彈攻擊。俄羅斯的核威懾戰略在這次沖突中確實發揮了讓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敢直接下場參戰的作用。但同時,整個西方也突破了二戰以后形成的國際關系禁忌。一方面,英國高調宣稱將會增加四成核彈頭儲備,美國也回應稱北約將為核戰爆發做好準備。另一方面,美國和北約持續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為其提供了更多更先進的軍事裝備甚至是重型武器,雖未直接派遣軍隊,但裝備與軍隊二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
回顧當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兩個核大國在按下核按鈕前的那一刻,仍未中斷暗中談判,溝通渠道始終發揮作用,兩國領導人心中還有底線。反觀這次俄烏沖突,大國間這種斗爭界限和妥協模式一再被突破。2022年10月17日,北約開始舉行代號為“堅定正午”的核威懾演習。10月27日,拜登政府發布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明確將核武器作為推進地緣政治目標的工具,并重提戰術性核武器的實戰性運用。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美軍準備大規模鋪開所謂“核武器共享”,即在前沿戰略地帶部署核武器。該報告一經發布,波蘭就迫不及待地要求美國在其領土部署核武器,后續可能會有更多國家“主動”或“被動”要求美軍部署,未來在中國周邊開啟所謂的“核武器共享”也不是沒有可能。同時,在俄烏沖突中,雙方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圍繞“扎波羅熱核電站局勢”的博弈,使核安全問題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
2022年,美俄等核強國加緊推進核武庫的升級改造,一些大國正將小當量核武器實戰部署潛射平臺,引發核戰爭核危機的潛在因素明顯增多。有核國家大力擴充核武庫的同時,潛在擁核國家也積極為擁核進行各種準備,國際核軍備控制和規范的約束力在下降,國際核安全戰略態勢進入持續不穩定階段,核平衡將迫近脆弱邊緣。
四、俄烏沖突和北約“新戰略概念”的提出,開啟了大國之間新一輪軍備競賽
2022年6月29—30日,在俄烏沖突升級和西方加大對俄制裁背景下,北約在西班牙召開峰會,按計劃發布了未來10年北約新戰略概念,完成了“塑敵”“強軍”“北擴”“東進”等重點議題和議程。所謂“塑敵”就是北約在新戰略概念中重新定位俄羅斯和中國,將兩國視為北約的主要威脅來源,其中俄羅斯為“最重大和直接的安全威脅”,中國為“系統性挑戰”,提出中國崛起是影響同盟安全、價值觀和民主生活方式的挑戰。所謂“強軍”就是未來將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從目前的4萬人大幅增加到30萬人,2023年完成改編。所謂“北擴”是指北約正式吸收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成員國從30個擴容到32個。所謂“東進”是將北約戰略由歐洲擴展到亞太。北約此次峰會首次邀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亞太四國參加,試圖將自己打造成亞太區域秩序的維護者,以此彰顯其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存在與影響。
俄烏沖突升級以及北約被“激活”,極大刺激了大國軍備競賽。2022年以來,美國、歐洲和亞洲一些國家的軍費開支普遍增加,軍事政策進行重大調整。2022年12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將2023年美國國防預算增加到創紀錄的8580億美元,比拜登政府提議的還要高出450億美元。德國、丹麥、瑞典、意大利紛紛宣布,將軍費占GDP比例提高到2%。德國除了提出在2022年內將軍費增加到1000億歐元,還改變了數十年來“不向戰亂地區輸送致命性武器”的傳統,向烏克蘭援助大量武器裝備,實現對外安全政策和軍事政策的重大突破。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歐洲已經進入戰時經濟狀態,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重組必要資源,以適應當前生活模式,并要求對法國2019—2025年軍事規劃進行重新評估。波蘭計劃到2023年將國防預算占GDP的比例從目前的2.1%提高到3%,并籌謀建立北約成員國中最強大的地面部隊。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的軍費也在向占GDP2.5%的目標邁進。瑞典、芬蘭和英國也作出了類似的表態。歐洲各國紛紛向美國購買軍備。據日本《讀賣新聞》2022年11月27日公開報道,日本政府和執政黨聯盟已經開始討論將未來5年的防務預算總支出提高到超過40萬億日元(約合2萬億人民幣以上)的可能性。一旦這份預算案落地,日本軍費的增幅將高達45.6%,日本或將成為世界第三大軍費開支國。
與此同時,大國在軍事高科技領域和武器裝備發展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2022年,美國陸軍繼提出“多域作戰”概念后,又提出了“融合計劃”(又名“匯聚工程”),即基于先進科技手段探索構建“全部傳感器,任意發射器”的秒級快速閉環;美國海軍提出“制勝計劃”,重點整合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等能力,提升作戰優勢;美國空軍持續加大技術投入,推進“阿爾法空戰”“天空博格人”等項目,提升自主系統空戰能力等。以色列首次將人工智能輔助的無人機群投入實戰,“蜂群”間可相互通信、精確定位目標,甚至指揮突襲。英國陸軍在北約“春季風暴”演習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快速處理周邊環境地形信息等大量數據,運用智能技術預判對手行動,并可實時傳遞情報。俄羅斯“戰斗指揮信息系統”旨在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戰場環境,為指揮員提供多類行動方案。
2022年,新技術開始走向實戰。3月,俄羅斯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導彈摧毀了烏克蘭一座存放有“圓點-U”導彈和航空彈藥的大型地下武器庫,成為高超音速導彈的首次實戰運用。美軍加緊研發高超音速武器,美國空軍AGM-183A高超音速導彈幾經挫折后終于試驗成功,通過B52轟炸機發射,飛行速度達5倍音速。9月,印度高超音速試驗驗證器成功進行了飛行測試,成為繼美俄等大國后第四個開發并成功測試高超音速技術的國家。此外,朝鮮也進行了此類武器試射。高超音速武器能夠穿透現有防空反導體系,打破與競爭對手的戰略平衡,對未來戰爭具有顛覆性影響。同時,被稱為未來戰爭撒手锏的激光武器以及高功率微波武器也成為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并正在向實戰化運用邁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2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正式推出基于“星鏈”技術的“星盾”計劃,表明“星鏈”向軍事化邁出了關鍵一步。其主要功能是:增設對地遙感能力;利用星鏈低軌通信技術實時傳輸遙感數據,利用星鏈作為通用衛星平臺;可模塊化托管各種軍用載荷,提供通信、供電、熱控、總線等一條龍服務。它不僅可以降低軍用衛星部署成本和技術風險,還具有更好的隱蔽性。這一計劃的推出勢必在主要大國中引發軍事領域的新競爭和新變革。
五、臺海局勢持續緊張,中國周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
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政府大力提升與臺關系層級,嚴重侵蝕“一中”底線。2022年1月12日,美日宣布達成所謂“護臺”重大防務合作協議。3月1日,美國前國安團隊5人和前國務卿蓬佩奧等先后竄訪臺灣。特別是8月2日,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竄訪臺灣,引發臺海重大危機。8月14日,美國國會5名參議員竄訪臺灣。9月14日,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高票通過《臺灣政策法案》,該法案一旦最終成法,將徹底掏空一中原則,顛覆中美關系政治基礎,導致臺海緊張局勢持續升級。
在東北亞方向,緩和5年的朝鮮半島局勢重回緊張局面。尹錫悅上臺以后,韓國放棄前任對朝相對緩和政策,加之拜登政府的對朝敵視有增無減,朝韓關系再度緊張。2022年8月,韓美啟動自201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乙支自由之盾”聯合軍演;10月,韓美空軍組織了代號為“警戒風暴”的大規模聯合空中演習,這是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據韓聯社報道,尹錫悅政府即將發布的2022年版《國防白皮書》,將把朝鮮政權和朝鮮軍隊重新定位為“敵”,這將是2016年以來韓國《國防白皮書》首次出現類似表述。
東南亞是美國“印太戰略”的重點地區之一,也是拜登政府“塑造中國周邊環境”的關鍵一環。近年來,美國一直在謀局布勢,不斷通過升級軍事合作打造所謂“盟友和伙伴圈”。2022年1月,美國副總統哈里斯在訪問菲律賓期間重提美菲共同防御條約,彰顯了拜登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竭力拉攏菲律賓對抗中國的意圖。6月,美國防部長奧斯汀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公開表示:“我們正在把與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防務合作提高到新的水平?!?月,美國與印尼舉行“超級哥魯達盾2022”聯合軍演,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等14國派軍隊參與。美國還與印尼在巴淡島建設聯合戰略海事中心,并將擴建該島機場,以便起降美軍各主要類型戰機,扼控馬六甲海峽。美國也進一步加強了與越南之間的“海岸警衛隊伙伴關系”,為越南提供巡邏快艇、無人機等裝備,并幫助訓練越方人員,以增強越南的“海上軍事對抗能力”。
南海面臨域外勢力的深度介入,不確定因素增多。2022年1月,美國務院發布《中國在南海的海洋權益主張》,全面否定中國在南海正當、合法、合理的海洋權益主張,無理要求中國遵守“南海仲裁案”裁決、停止在南海的維權行動。這意味著所謂“南海仲裁案”的實際影響仍在發酵,這將嚴重阻礙南海地區和平穩定與區域海洋治理合作。此外,歐洲大國紛紛推出本國“印太戰略”,明顯加大了介入該地區局勢的力度。同年1月,時任德國海軍司令舍恩巴赫訪問印度并發表演講,闡述德國的“印太戰略”,公開呼吁德印兩國加強海軍合作并增加戰略接觸。同年2月,法國更新《法國印太戰略》,強調“印太戰略”已成為法國外交政策和軟權力戰略的優先任務。加拿大在醞釀近一年后,于2022年11月出臺首份“印太戰略”,表示將加大資源投入,在該地區投資23億加元,加強軍事與網絡安全存在以應對中國。
六、中國以實際行動推進全球安全治理,在變局中控亂局開新局
至暗的時刻孕育新曙光,撕裂的世界期待新彌合。2022年,中國一如既往秉承合作共贏的理念,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履行大國責任和擔當,在動蕩的局勢中保持定力,在危機的處理中勸和促談,始終身體力行,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安全,成為不確定世界中最大的確定性因素。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提出了以“六個堅持”為核心要義的全球安全倡議,引起世界廣泛關注和積極反響。全球安全倡議系統回答了“世界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理念、各國怎樣實現共同安全”這一時代課題,為飽受安全問題困擾的國家和地區打造安全新架構提供可行的實踐方案,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指明發展路徑,為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行動指南。這一倡議不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安全領域的生動實踐,為推進全球安全治理、應對國際安全挑戰貢獻中國智慧,更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寧指引前進方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總之,2022年的國際安全,動蕩中有穩定,沖突中有和平,困難中有希望,挑戰中有機遇。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的那樣:“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font>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