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把握國際戰略格局的變化與挑戰,洞悉大國戰略博弈、區域合作特征及地區安全發展趨向,更好服務中國的外交政策,需要國際關系學界進行前瞻性的分析與評估。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與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編輯部協辦的“國際形勢回顧展望與國際問題期刊的使命”研討會上,張蘊嶺圍繞當前國際形勢演變與區域合作新趨勢做了演講。
張蘊嶺認為,當前世紀疫情和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格局加速調整,影響國家間力量對比、競爭優勢轉化乃至國際秩序調整的因素更加復雜多元,歷史性轉型和變革性調整成為國際戰略格局新態勢。
張蘊嶺在文章中指出,當前世紀疫情和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格局加速調整。國際秩序的變革處在一種非協調性的競爭狀態,在利益地位、改革方向、未來秩序框架等方面,各方存在分歧。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一步把握世界大勢與時代變化脈絡,需要國際關系學者做出新思考、新判斷,其中國際形勢演變和區域合作快速發展趨勢值得高度關注。
一、國際形勢演變的特點
?。ㄒ唬├鋺鸾Y束后國際秩序的新一輪調整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迎來了大變革,建立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治理體系,確立了國家間關系的基本原則。冷戰爆發,形成了兩大集團的危險對抗,對世界格局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冷戰結束以后,美西方被認為是戰勝者,形成了美國獨霸世界的局面。美國基本上主導了世界的格局和走向,其利用“一家獨大”的優勢,極力推動構建“美國治下”的國際秩序,并且聯合西方國家,在一些地區和國家強制推行其價值觀和制度構建,結果激發了新的矛盾,給國際秩序帶來嚴峻挑戰。這些矛盾中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俄羅斯的反彈,即俄羅斯試圖重建一個以俄為中心的區域關系秩序。目前來看,很大一部分的原蘇聯國家為了尋求安全庇護都投奔了西方,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則相對走上了獨立的道路。然而俄羅斯重建區域關系秩序遇到了巨大的阻礙,受到了美西方的鉗制,結果導致了如今烏克蘭危機的爆發。
烏克蘭危機是冷戰后國際秩序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危機影響巨大。美國、歐盟等直接為烏克蘭提供援助,聯合國大多數成員反對俄羅斯使用武力。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想要實現自己戰略目標的難度很大。對于這場危機,國際關系學者需要深入研究形勢的變化和影響,為決策參考提供更加科學、客觀、全面的分析,避免戰略誤判。前不久,德國總理舒爾茨訪問了中國。全面地看,訪問中國只是其亞洲行程的一部分,韓國等國家都在其目標行程之內,其目的或是重新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系,并不表明德國對華政策將出現重大轉型。
維護中俄關系的穩定是重要的,但在諸多領域中俄合作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在美國對華開展全面戰略競爭的情況下,中俄關系如何定位,如何與中國倡導的“全球安全倡議”對接,如何維護世界的和平大局,特別是如何維護中國發展與實現民族復興宏偉目標的有利國際環境,這些新出現的形勢,需要以變應變。
?。ǘ┲袊C合國力的快速崛起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中國綜合國力快速發展和大幅度提升,不僅改變了世界力量格局的結構,也帶來更為綜合的變化。中國的崛起是一種非西方制度的崛起,中國正以不同以往的面目、不同以往的影響力在發揮作用。中國綜合國力和影響力的大幅度提升,實際是后冷戰時期國際秩序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美西方調整了對華戰略政策,力圖遏制中國力量和影響力的上升。當然,這不同于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的對抗。當時蘇聯的明確目標就是一定要打敗美西方國家。中國并不以此為目標,而是以世界的共同發展為目標,并提出一系列戰略和倡議,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致力于推動與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共同構建一個包容、公平與合作的世界。
從中美博弈角度看,美國提出對華全面戰略競爭,意在遏制中國大國崛起。但戰略競爭不同于冷戰對抗,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走向全面戰略對抗,也不是新冷戰。戰略競爭有回旋余地和可操作的空間。對中國來說,挑戰是嚴峻的,美國希望在各個方面競爭中都要勝出,我們也需要謀劃怎么在這種新的戰略競爭下勝出。
?。ㄈ┤蚧陌l展
從20世紀90年代起,全球化在快速發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財富的積累越來越集中,社會財富分配越來越兩極化,這與社會大眾的期盼是相悖的。政治家們利用這樣一種變化,社會的支持也在發生轉變。目前,保守主義、極端主義上升,有些并非為了糾正全球化的問題,而是為了借勢推波助瀾。
全球化出現的問題,需要在全球化發展中解決。全球化的大趨勢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相互依賴還是在不斷加深。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關起門來實現發展。公司不參與生產分工、不進入國際化供應鏈網絡就難以發展,社會福利的增長也是在開放的條件下實現的。因此,我們需要研究如何在開放的情況下實現發展的均衡、財富的包容性分配,構建有韌性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公眾個人參與的能力。從全球角度看,世界經濟的發展受到諸多挑戰,經濟增長下降,債務飆升,價格上漲,糧食供給不足,各國都面臨發展的問題。因此,首要的是維護開放發展的大環境,維護供應鏈的穩定,維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系,利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全球合作機制,推動世界經濟恢復增長。如果沒有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世界會變得更加混亂。
?。ㄋ模┬鹿谝咔榈挠绊?/font>
新冠疫情是一場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世界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這場災難除了給世界各國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穩定造成巨大挑戰之外,也深刻影響著全球經濟的運行和世界政治的演變。疫情突如其來,各國為防控疫情采取的嚴格限制措施阻斷了很多原本正常運轉的交往活動。除了限制人員流動外,還采取停航、停運、封關等措施,使得社會活動中斷,殃及國際交往的各個領域。在經濟領域尤其導致國際生產與消費供應鏈條暫時斷裂,加重債務和社會危機風險。疫情是短暫的,但它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其中,一個重要影響是,安全因素——發展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上升,各國政府更多地考慮如何保證安全發展,包括國家供給安全、社會安全。公司、個人對安全的認知也發生了變化。比如,公司更重視供應鏈的安全,重新考慮和布局投資與生產網絡。在此情況下,出現了“泛安全化”“安全政治化”。這方面的影響值得研究,需要采取新的對策。
總之,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和風險性大大增加。在這樣一種復雜的情況下,未來世界如何發展?我們需要在“沒有答案的世界”尋求答案。
二、區域合作新趨勢
二戰后,基于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世界建立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全球治理體系。其中的兩個考慮:一個是要維護世界的和平,確保不再發生新的世界大戰,另一個是要推動世界的發展。所以,人類歷史形成從未有過的全球治理。在后來的進程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趨勢,這就是區域治理的快速發展。區域治理的核心是相關國家開展合作,解決區域層面的問題,推動區域的和平與發展。如今,在大區域、次區域各個層次,發展起了多樣性的合作機制,使得區域化成為大趨勢。
?。ㄒ唬W洲的區域合作
基于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二戰后西歐國家大力推動歐洲區域合作,從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共同市場、歐洲共同體,到歐洲聯盟,創建了統一大市場、共同貨幣、歐洲法院、歐洲議會,對區域安全、經濟發展、對外關系進行綜合治理。如今,大多數歐洲國家都加入了歐盟。這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重大的變革。歐洲區域合作的成功之處,一是實現了各個國家的協同發展,二是實現了歐盟內部的安全。英國脫歐并沒有對歐盟產生大的影響,烏克蘭危機反而使得歐盟內部進一步團結。歐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消化擴大造成的問題,如何回應對高度區域治理存有異議的右翼勢力,以及如何應對烏克蘭危機引發的能源供給危機等。面對諸多挑戰,歐盟成員對于維護區域治理的基本認知并沒有發生動搖。
?。ǘ〇|南亞的區域合作
東南亞區域合作學習歐洲的經驗,但并沒有照搬歐盟的模式,而是探索出一條具有東南亞特色的“東盟方式”?!皷|盟方式”的基本特點是在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通過包容、漸進的合作方式,推動區域的政治包容、經濟開放,實現區域的和平與發展。二戰后,東南亞地區面臨兩大難題:一是民族獨立后的國家重建,二是解決沖突、戰亂的復雜關系。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東盟逐步吸納了東南亞所有國家加入,構建了開放的區域市場,制定了利于區域和平與發展的共守法規,實現了東南亞國家間的和平相處、協作發展,改變了長期以來該地區動亂沖突的情況。同時,東盟在東亞地區的開放與合作、和平與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以東盟為中心,構建多重經濟合作、安全合作的機制,有助于東亞地區維護經濟發展與和平穩定的局面。在中美戰略競爭中,東盟不選邊站,堅持以東盟為中心。這不僅有利于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有助于緩沖大國競爭帶來的沖突風險。東盟合作的經驗值得研究,“東盟方式”所提供的區域治理經驗值得重視。
?。ㄈ┲袊膮^域合作
中國是一個區域大國,對于區域合作給予了高度重視。中國的區域合作可以大體分為兩層:一是周邊地區。中國與許多國家為鄰,構成一個大的共生區域。作為區域內的大國,中國歷來高度重視周邊、重視近鄰,一方面提出一系列基于構建友好合作關系的理念、原則與政策,如睦鄰、富鄰、安鄰,命運共同體等;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和推動周邊地區的合作機制構建,構建了雙邊與次區域的“雙軌”關系機制,后者包括中國-東盟機制、中日韓-東盟機制、東亞峰會、RCEP、上合組織、中日韓對話機制等。二是積極參與和推動其他地區的合作,構建了雙邊與區域的“雙軌”機制,后者包括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拉美合作論壇、中國-海灣合作組織合作論壇等。這種合作機制不是排他性的,更不是對抗性的。
一般而言,大國難于處理與周邊鄰國的關系。一是塊頭大,鄰國天然具有防備心理;二是存在多方面的直接矛盾,特別是領土、海洋爭端。中國所做的努力,是在新形勢下對創建新型國家關系和推進區域合作的的創新。盡管存在不少挑戰,但是堅持下去必有好的成效。這對推動構建國際新關系、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新型區域合作不同于以往的結盟對抗,是以合作為理念,不以其他國家為假想敵,是非對抗性的。近來,美國基于戰略競爭的設計,搞具有對抗性的區域安排。比如,“印太戰略”框架下的諸多安排都以限制、脫鉤中國為目標,突出政治化、安全化,這與包容、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及實踐相背離。
不過,也應該看到,現在大多數國家都采取了“多選擇,不選邊”的戰略,并不愿意與中國對抗,這樣,就可以留下很多可操作的空間。在新的復雜的形勢下,非常重要的是堅持區域合作和平與發展的大方向,拒阻把區域構建拉向分裂、對抗的歧途,讓區域合作在推動新型區域關系和秩序構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ㄗ髡呦抵袊鐣茖W院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