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生產要素,以網絡為載體,以信息技術應用為推動力,通過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是工業經濟之后的一種經濟形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數字經濟以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賦予傳統經濟新的活力,有利于加快推動創新驅動發展,賦予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首次將數據增列為生產要素。數據通過將勞動工具數字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重構了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通過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共享合作生產關系,優化了原有的生產關系和生產方式;數字經濟通過推動組織平臺化、資源共享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賦予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新的內涵和活力。從這個角度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高產品及服務的品質,將加速行業洗牌,重構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通過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借助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豐富應用場景,有利于加快推動中國經濟由人口、資金、技術等傳統要素驅動模式轉為全要素驅動模式,為中國未來經濟繁榮發展帶來無限新機遇及新變革。
數字產業化將加快推動中國信息技術創新,帶動技術追趕和超越以及信息產業快速發展。隨著產業數字化發展對數字技術需求的提高,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將加快創新步伐,帶動信息技術自身的快速發展。這突出表現在信息通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以及相關服務業技術、產品及服務水平的提高,并由此加快推動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體系的建立,在部分領域實現了技術跨越式發展,甚至完成了中國對國外技術的追趕甚至超越。在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深度不確定影響的情況下,從國內角度看,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在中國經濟版圖內展開以數字技術研發為牽引,以產業化應用為目標的新一輪競爭,有利于激發區域內創新的“強引擎”,進一步探索構建現代化區域經濟體系,夯實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從國際角度看,發展數字經濟,有利于加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結構轉型,在全球經濟版圖上搶占中國經濟新優勢。
產業數字化發展通過推動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深度融合為傳統經濟發展帶來新動力,也在中國催生出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并全面輻射影響社會各領域。對傳統產業來說,在政策指引下,數字經濟以信息通信技術、信息網絡和數據要素為觸角,以適應市場需求升級為主導,不斷引導企業提升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企業運維等產業鏈各環節的數字化水平,帶來產品數量和生產效率提升,數字技術使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對新興產業來說,隨著數字技術加快應用,催生共享經濟、數字貿易、零工經濟,新零售、在線消費、無接觸配送、互聯網醫療、線上教育、一站式出行、共享員工、遠程辦公、宅經濟、云對接等新經濟、新業態,在影響人們生活的同時,為我國帶來新一輪社會變革。從產業鏈的角度看,新技術打通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數據通道,便于企業重新規劃企業戰略和商業模式,有利于促進全渠道、全鏈路供需調配和對接,實現了企業以數據驅動業務能力提高的目的,有利于重構產業價值鏈和創新鏈。從國際發展的角度看,加快數字技術與各產業結合,持續以數字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形成數字化生產力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有利于夯實對我國經濟的支撐能力,獲得更大的國際競爭主動權,使我國能夠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迎接全球產業鏈重構和抵御他國遏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高瞻遠矚,對發展數字經濟進行部署,這是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機遇,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推動數字技術在實體經濟中廣泛應用,實現以技術與應用對經濟的雙輪驅動,將有利于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筑牢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支撐。
【本文系天津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21YZD-04)的階段性成果】
?。ㄗ髡呦堤旖蚴兄袊厣鐣髁x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