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0年前后,巴爾干半島率先叩開歐洲青銅時代的大門,在此后的1500年間,歐洲大部分地區陸續邁入青銅時代的門檻。歐洲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境內的青銅文化也呈現不同的地域特征,大致可分為南歐、東歐、中歐與西歐內陸、西歐沿海以及北歐五個區域。
南歐青銅文化
希臘半島及其周邊海島是歐洲邁入青銅時代最早的地區之一,在青銅時代早中期,半島內陸主要是希臘底文化(Helladic Culture),愛琴海群島主要是基克拉迪文化(Cycladic Culture),南部群島主要是米諾斯文化(Minoan Culture)以及稍晚的邁錫尼文化(Mycenaean Culture)。
一般認為,希臘底文化、基克拉迪文化、米諾斯文化為土著文化,邁錫尼文化則是來自北方草原的亞該亞人所創造的青銅武器十分發達的文化。至青銅時代晚期,在海上民族腓尼基人以及北方草原民族多利安人的沖擊下,希臘半島步入黑暗時期。300多年后,希臘半島的文化開始復蘇,先后步入幾何風格時期、古風時期、古典時期和希臘化時期。
在希臘半島青銅文化的影響下,亞平寧半島于公元前2千紀前后進入青銅時代,其北部是北方草原人進入半島后創造的特拉馬拉文化(Terramara Culture),中南部是當地原住民創造的亞平寧文化(Apennine Culture)。隨著特拉馬拉文化的南下,兩支文化融合為鐵器時代早期的維蘭諾薇文化(Villanovan Culture),之后發展為伊特魯里亞文化(前1200—前89年)。
南歐青銅器以人像、武器、工具、裝飾品、日用器具為主。人像常見男神像、女神像、祈愿者、戰士、御者以及作為還愿祭品的小型人像,動物形象主要有牛、馬、羊、鹿等。黑暗時期之前的青銅人像較為逼真寫實,幾何風格時期的人像則粗糙而抽象,古典時期以及希臘化時期的人像多高大寫實、制作精良。
■丹麥特倫多爾姆沼澤出土青銅太陽車 作者/供圖
武器主要有匕首、劍、矛、雙刃斧、橫銎斧、板斧、鏃等;工具中常見豎銎斧、削刀、鑿、針、錐、錘、別針、鑷子、剪刀等;裝飾品主要有手鐲、項鏈、護身符、杖首、桿頭飾;日用器具有鏡子、燭臺、梳妝盒、器皿等;另有骨灰甕、平底鍋狀器、戰車等禮儀用器。青銅器常出于墓葬或宮殿之中。這一譜系的青銅文化主要是由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的祖先創造的。
東歐青銅文化
隨著“喀爾巴阡—巴爾干冶金區”的形成,東歐南部與巴爾干半島北部在豎穴墓文化(Pit Tomb Culture)時期進入青銅時代,時間略早于南歐。之后經過洞室墓文化(Catacombs Culture)、阿巴舍沃文化(Abashevo Culture)、波爾塔夫卡文化(Poltavka Culture)的發展,于木槨墓文化(Timber-chambered Tomb Culture)晚期進入鐵器時代。
處于鐵器時代早期的斯基泰文化(Scythian Culture)時期仍然常見青銅器。東歐北部森林草原地帶于法季揚諾沃—巴拉諾沃文化(Fatyanovo-Balanovo culture)時期進入青銅時代,在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Sejma-Turbino)時期步入鼎盛期,并于后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薩夫羅馬泰文化(Sarmatian Culture)時期進入鐵器時代。(柳德米拉·克里亞科娃等著,陳向譯《歐亞之門:烏拉爾與西西伯利亞的青銅和鐵器時代》,三聯書店2021年版)
東歐青銅器以武器、工具、裝飾品為主,常見板斧、豎銎斧、矛、匕首、短劍、長劍、鏃、橫銎斧、削刀、鐮、鋤、錛、鑿、錐、別針、手鐲、耳環、項鏈、杖首以及少量小型人像等。至晚期增加了馬具、牌飾、桿頭飾、鍑等流行動物裝飾藝術(楊建華、邵會秋、潘玲《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青銅器常出于墓葬和窖藏之中。一般認為,這一譜系的青銅文化主要是由斯拉夫人的祖先創造的。
中歐與西歐內陸青銅文化
歐洲中西部農耕條件較好,青銅資源也很豐富,生業模式與南歐及東歐南部有較大差異,其青銅文化呈現出與兩地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特點。該地區在“喀爾巴阡—巴爾干冶金區”的影響下,于鐘杯戰斧文化(Bell-Beaker and Battle-Axe Culture)晚期進入青銅時代,之后經過烏尼蒂茨文化(únětice Culture)、圖木盧斯文化(Tumulus Culture)、骨灰甕文化(Urnfield Culture)的發展,在哈爾施塔特文化(Hallstat Culture)時期進入鐵器時代,但其實直到拉坦諾文化(La Tene Culture)時期仍然常見青銅器。
■法國維克斯鎮出土青銅酒罐 作者/供圖
中歐與西歐內陸的青銅文化與東歐、南歐地區互有影響,對北歐青銅文化影響較大。青銅器主要有武器、工具、裝飾品以及少量小型人像等,常見橫銎斧、矛、匕首、劍、鏃、豎銎斧、削刀、鐮、鑿、錐、針、別針、魚鉤、項圈、手鐲、臂環、耳環、祭奠車、骨灰甕、水鳥等;晚期增加了馬具、盔甲、盾牌、鏡子、酒罐、帶流壺、號角、圓形透雕飾件等。青銅器常出于窖藏之中,如法國甘納特窖藏、匈牙利科濟德窖藏等。
這一地區受新石器時代晚期石質戰斧傳統的影響(戈登·柴爾德著,陳淳、陳洪波譯《歐洲文明的曙光》,吉林出版集團2017年版)。青銅時代流行各種各樣的青銅斧,這一傾向對歐洲及亞洲草原產生過很大影響。一般認為,這一譜系的青銅文化主要是由凱爾特人的祖先創造的。
西歐沿海青銅文化
不列顛群島、法國西部沿海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在新石器時代是巨石墓文化的主要分布區,至青銅時代受到歐洲南部及西部內陸青銅文化的雙重影響,形成了大西洋青銅文化(Atlantic Bronze Culture),呈現出多元的面貌特征。
這一地區銅礦、錫礦資源都比較豐富,故而早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就進入了青銅時代,如英格蘭的威塞克斯文化(Wessex Culture)、西班牙的阿格力克文化(Argaric Culture)。之后經過阿克頓公園文化(Acton Park Culture)、布列塔尼文化(Bretagne Culture)的發展,于杜里斯文化(Dowris Culture)、卡斯特羅文化(Castro Culture)末期進入鐵器時代(A.H.達尼等主編《人類文明史》(2),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
西歐沿海青銅文化不如南歐、西歐內陸發達,青銅器主要有武器、工具、裝飾品以及少量人像、動物等,常見匕首、矛、鯉魚舌劍、鏃、頭盔、板斧、豎銎斧、鑿、削刀、錛、鋤、錐、鐮、魚鉤、針、手鐲、臂環、項圈、喇叭、戰車等。青銅器常出于窖藏之中,如英國倫敦黑弗靈窖藏。這一譜系的青銅文化一般認為主要是由凱爾特人、日耳曼人和伊比利亞人的祖先共同創造的。
北歐青銅文化
北歐地區銅礦、錫礦資源匱乏,加上遠離青銅文化中心,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晚于歐洲其他地區,于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諾迪克文化(Nordic Culture)早期進入青銅時代,于諾迪克文化晚期(公元前700年前后)進入鐵器時代。
北歐盛產琥珀,深受歐洲及地中海周邊地區貴族的喜愛,于是在北歐與南歐、西歐之間形成了多條“琥珀之路”。歐洲各地的青銅資源、鑄銅技術、青銅器以及其他商品沿“琥珀之路”,從南歐、中歐、西歐、東歐甚至更遠的地方輾轉而來,故而北歐青銅文化與中歐、西歐及東歐均有相近之處。但北歐青銅器的埋藏地點與上述地區有較大不同,常出于湖泊、沼澤之中,如特倫多爾姆沼澤,這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
青銅器主要有武器、工具、裝飾品、禮儀器具等,常見劍、矛、鏃、盾牌、頭盔、砍刀、豎銎斧、削刀、鑿、錐、針、魚鉤、祭奠車、號角以及少量小型人像、動物等。這一譜系的青銅文化一般認為是由日耳曼人的祖先創造的。
文化之間的互動
總體來看,歐洲各地青銅器均常見武器、工具與裝飾品。南歐還有較多的青銅人像與動物,這些人像與動物大多與祭祀活動有關,從中可以看出南歐青銅文化與地中海東岸和南岸青銅文化的密切聯系。東歐的青銅武器最為發達,顯示出草原人群尚武的特點。上述青銅器中較為復雜的人像、動物等常用失蠟法鑄造;相對簡單的武器、工具、裝飾品、日用器具等多用簡單的二合范鑄法鑄型,輔以鍛打。
歐洲大陸支離破碎的地理結構以及復雜多樣的氣候環境,造成了境內青銅文化的多元性。從時間上看,南歐東部與東歐南部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最早,青銅文化也最發達,對其他地區的影響也比較大。西歐沿海與北歐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略晚,青銅文化不甚發達,對其他地區影響較小。作為歐洲腹心地帶的中歐,其青銅文化受到南歐、東歐影響的同時,又對西歐、北歐產生了重要影響。
推動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因素主要是對資源的追求。當現有資源不能滿足需求時,就需要與外界進行交換或買賣,于是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商路,如西亞的“青金石之路”、歐洲的“琥珀之路”以及亞歐大陸之間的“絲綢之路”等。當常態化的交換不能達到目的或無力進行交換時,常付諸武力掠奪,如草原人群因天災、瘟疫等原因陷入生存危機時,便會掠奪周邊人群的糧食、人口、家畜等資源,不斷對周邊地區尤其是農耕地區施加影響(吳于廑《世界歷史上的游牧世界與農耕世界》,《云南社會科學》1983年第1期)。此外,草原人群常逐水草而居,也需要不斷遷徙。
上述交換、掠奪、遷徙等行為在促成自身文化擴散的同時,還把其他地區的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最終形成不同地區之間文化交流的復雜網絡。歐洲青銅文化各個譜系之間的交流也大致如此。
?。ū疚南祰疑缈苹鹞鞑宽椖俊爸袊糯嚆~器發生學研究”(19XKG009)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宏兾鲙煼洞髮W歷史文化學院)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