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中華民族”與“共同體”兩個詞語復合構成,因此其理論話語構建應當從前者的自身特點與后者的固有屬性兩個層面結合推進。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闡釋正處于不斷深化的進程之中,但真正從共同體的視域展開系統探究的文獻仍然較為缺乏。共同體是一個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中都有著深刻理論內涵的概念術語,全面挖掘其內在蘊含的倫理、道德、價值、規則、情感、認同、秩序、安全、歸屬等要素,可以極大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從中華民族的自身特點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歷史共同體、社會共同體;而從共同體的固有屬性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則是一個價值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身份共同體。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推進過程中,既需要強調對聯結紐帶的鞏固,也需要強調對基本需求的滿足。歸屬與自由兩種價值的張力、集體與個體關系的平衡、規模與嵌套帶來的復雜性等共同體中固有的問題無疑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出挑戰,但也能帶來一些全新的啟示。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思路,可以有效解決中華民族與共同體兩者之間的理論銜接問題,并為相關領域實踐工作提供新的啟示和新的動力。
關 鍵 詞:中華民族;價值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身份共同體
項目基金: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制度安排與路徑設計研究”(項目編號:20AZD026)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郝亞明,貴州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教授、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多民族文化繁榮發展高端智庫研究員。
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自2014年被提出以來,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理論創新性和實踐指導性而迅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①。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1]。會議還進一步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盵1]這事實上標志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由初步探索階段向實踐建設階段邁進,新階段民族工作的實踐需要勢必會對理論話語體系提出更高的要求?;仡櫼延邢嚓P研究可以發現,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基本意涵的探析正處于不斷深化的進程之中,但仍然留有不少薄弱之處,例如真正從共同體視域展開系統探究的文獻仍然較為缺乏。共同體是一個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中都有著深刻理論內涵的概念術語,通過對其內在蘊含的倫理、道德、價值、規則、情感、認同、秩序、安全、歸屬等要素的全面挖掘,不僅可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支撐作用,而且可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的推進提供啟示意義?;诖?,本文嘗試從共同體視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上的審視。
一、共同體意涵的多學科梳理與提煉
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共同體總是一個極為美妙的詞匯。無論是用來表達對過往的懷念,還是對現實的批判,抑或是對未來的熱望,這一概念自身總是傳遞著一種溫馨、舒適、安全、可靠的情感體驗。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在對共同體概念幾個世紀以來演化歷程進行考證的基礎上指出,“不像所有其他的社會組織的詞匯(例如國家、民族、社會等),共同體似乎從來沒有用負面的意涵”[2]81。而作為共同體研究的標志性人物,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nnies)更是不掩對“共同體”一詞的偏愛與眷戀。他甚至曾寫道:“說壞的共同體卻是違背語言的含義的?!盵3]
對于社會科學而言,共同體則是一個極為基礎的概念。作為社會科學恒久主題的社會秩序與社會變遷,都與共同體有著莫大的關聯?!熬蜕鐣刃騺碚f,其得以維系的關鍵,是個體被共同體有效吸納,以及共同體與更大的社會組織和結構之間得以協調以實現社會的整合。而社會變遷,實際上也可以看作傳統共同體裂解和現代共同體生成的過程?!盵4]正是由于共同體概念對社會運行有著基礎性的解釋意義,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者圍繞這一概念展開了深入持久的探究。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一個人類群體被稱為共同體呢?縱觀各學科的理論探討,答案無疑是蘊藏于共同體理念中的一系列“聯結紐帶”。毋庸置疑,共同體與“共同”二字有著深刻的關聯。正如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所言,共同體的一致性是由其同質性(homogeneity)、共同性(sameness)所構成的[5]9。分析共同體的英文單詞(community)及其拉丁文詞源(communis)可以發現,其指代的都是“普遍、共同”[2]79之意。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所謂共同體就是以各種主觀或客觀共同特征為紐帶聯結而成的人類群體。在各類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被視作共同體紐帶的共同特征極其繁多,如共同地域、共有文化、共同的善、共同道德等。通過篩選、歸類與合并,可以將與共同體本質相關的聯結紐帶大致凝練為共享價值、共通情感、共同利益、共有身份四個內容。
共同體的第一個聯結紐帶是共享價值。阿米泰·埃齊奧尼(Amitai Etzioni)在總結共同體基本特征時指出,“共同體需要一套對共享文化的承諾,包括共享的價值、規范、意義,以及共享的歷史和認同?!盵6]布林特·斯蒂芬(Brint Steven)也認為,類似于共同體的社會關系中都強調一條,那就是相同的道德信仰與道德秩序[7]。共享價值作為聯結紐帶貫穿于共同體研究的始終,這一點通過學術史梳理可以得到驗證。在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眼中,城邦共同體的形成就是緣起于對“共同善”的追求;滕尼斯認為,道德是維系共同體最穩固的基石,共同體的本質在于過一種道德生活[8];而在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émile Durkheim)的論述中,這種“道德權威”的力量就轉變成了所謂的“集體意識”,但其所指依舊是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共同體主義(communitarianism)②者看來,分享“共同善”觀念是判斷共同體的核心標準,成員之間分享同一的善和價值觀念是共同體成立的前提[9]。正如有學者所強調的那樣,在傳統共同體向現代共同體的轉變中,共同體始終體現著一種向善共生的倫理指向和團結互助的道德邏輯[10]。
共同體的第二個聯結紐帶是共通情感。埃齊奧尼認為,共同體的首要條件是個體之間形成了彼此交錯、相互加強并且情感滿溢的關系網絡[6]。無論是將共同體視作一種社會關系還是一種生活方式,共通情感都是其形成與延續的黏合劑,也是將共同體與非共同體區分開來的核心判斷因素。很多學者都將共通情感視作共同體的內核和本質,強調其對于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基礎性作用。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共同體的根基要到人原初的激情或情感中去尋找,從這些情感中能產生比任何人為的紐帶更加神圣和牢靠的紐帶[11]。戴維·麥克米倫(David Mcmillan)和戴維· 查維斯(David Chavis)將共同體意識的基本特征歸結為“成員身份、影響力、需要的接納和實現、共享的情感紐帶”四個方面,并認為“共享的情感紐帶”是共同體真正的決定性因素[12]。有學者將共同體主義的首要特征歸納為“共同體的成員之間存在情感的聯系”,并認為“共同體提供了情感的紐帶,能夠使由個人組成的群體變為像家庭一樣的社會實體?!盵13]鮑曼也指出,共同體這個詞總能給人帶來美好的情感體驗,如溫馨、溫暖、舒適、輕松、和睦、友愛、信任、安全、可靠、快樂等[5]1-4。在某種意義上,共同體這個概念恒久的褒義性就來自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正向情感性。
共同體的第三個聯結紐帶是共同利益。在共同體與利益的關系上,學術界呈現出一種分歧與演進的態勢,主要有如下三種觀點。第一種也是最初的觀念以滕尼斯為代表,認為共同體顯然不是一些為了發展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的個人,而是由同根性、天然性、一致性、有機性聯系在一起的人們組成的共同體,它是與那種以促進利益的契約為基礎的聯合體相對立的。第二種觀念以羅伯特·麥基佛(Robert Mciver)為代表,強調共同體可以是為了實現共同利益而創造出來的,共同體必須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即對他人的福利和地位有一種直接的關心。第三種觀點事實上反映的則是自由主義者的共同體觀念,強調共同體可以是有特殊私人利益之個人的聚合,私人利益的一致性促成了共同體的形成,共同體是鞏固并促進這些私人利益的特殊手段[14]143。一方面,原始共同體觀念徹底排斥利益因素而完全依賴于有機聯系、直接互動等聯結紐帶在現代社會早已無以為繼;另一方面,自由主義者所謂以個體利益為基礎構建共同體,無疑違背了共同體自身的意涵,也使得共同體與一般意義上的功能性組織混為一談。在這種背景之下,共同利益作為共同體的聯結紐帶已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這一點從當前學界中高舉共同體大旗的共同體主義的基本主張中亦可找到印證。由于共同體主義將共同利益視作核心概念展開論述,同時極力確認公共利益相對于個體權利的優先性地位,因而被稱為是一種“公益政治學”。共同體主義者所倡導的共同利益是一種非排他性的相容性利益,從本質上大致可以區分為“安全”和“福利”兩大類[15]。共同體具有這種“安全和福利場所”的性質,也強化了其凝聚成員的能力。
共同體的第四個聯結紐帶是共有身份。如果說以地域來確定共同體邊界過于客觀僵化,那么僅以價值、情感和利益來確定共同體的邊界則可能存在主觀性或流動性過強的問題。確立共同體內外邊界的是共有身份,也即共同享有的成員資格。例如麥克米倫和查維斯在歸納共同體意識時,就將成員資格(membership)視作共同體構成的第一要素[12]。邁克·沃爾澤(Michael Walzer)也著重強調,只有作為共同體的一員,才能享有成員資格所帶來的安全、富裕、榮譽、職位和權利等權益[16]。有學者進一步提出,“在某種意義上,成員資格所能提供的保護可能是共同體得以確立的最基本的要求或最底線的要求?!盵17]除了確定邊界之外,共有身份最大的意義還在于其集中體現了共同體的價值主張。亨利·梅因(Henry Maine)說:“迄今為止,一切進步性的社會運動,都是一場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盵18]這種以契約為代表的現代性力量在促進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社會關系中自然性與有機性日漸消解,其后果是人類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喪失。傳統共同體理論往往通過對身份的回歸和召喚,從而與以契約為基礎的人類聯合體之間形成強烈對比。身份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背后都對應著主觀認同[19],因此客觀上的共有身份也對應著主觀上的共有認同。在關于共同體的研究中,共有身份已經日益成為一個被強調和重視的因素,身份認同被視作共同體建構的基礎所在。
由上述四種紐帶聯結而成的共同體為何被賦予積極的情感評價?為何被視作正義的社會理想?為什么對共同體的追尋能夠從政治哲學的書齋中走向社會實踐?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問題都可以從共同體的基本功能中找到答案——因為共同體滿足了群體延續和個體生存的特定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集體價值的彰顯。無論將共同體視作特定的生活方式、倫理規范、社會關系類型、社會互動模式,抑或只是一種群體組織形式,其背后都毋庸置疑地關聯著集體主義的傾向。正如很多學者指出,共同體主義在本質上體現的是集體主義的社會觀,強調共同體優先于個體、集體價值優先于個體權利。共同體對集體價值的強調與彰顯,對于群體延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二,群體團結的塑造。共同體對內部社會秩序的維持以及對外部競爭優勢的獲取,都有賴于群體團結。共同體通過共享價值、共通情感、共同利益、共有身份這些聯結紐帶,努力強化對其成員的凝聚力。群體團結的形成,既是共同體的形成標志,也是共同體的主要功能。一旦群體團結無以為繼,那么共同體勢必瀕臨崩潰。
其三,安全感的獲取。共同體之所以獲得如此神圣的地位,并成為人們內心經久不息的眷戀,根本原因就在于人類始終在自由與安全兩種價值之間苦苦尋求平衡,而共同體恰好被視作確定性與安全感的來源和象征。鮑曼寫道:“首先,共同體是一個‘溫馨’的地方,一個溫暖而又舒適的場所……其次,在共同體中,我們能夠互相依靠對方?!盵5]2-3“失去共同體,意味著失去安全感”[5]6。也就是說,共同體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為其成員提供安全庇護,個體通過特定紐帶聯結進入共同體,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這種安全感。
其四,意義感的提供。共同體主義認為,共同體對于個體而言具有構成性作用??梢哉f,“共同體完全或根本地構成我們的身份,以至于‘我們是誰’首要地并不可避免地取決于我們對某一特殊共同體之生活方式的參與”[20]。恰如邁克爾·桑德爾(Michael J.Sandel)所言,共同體不僅表明了他們作為其成員擁有什么,而且也表明了他們是什么;不僅表明了他們所選擇的關系,而且也表明了他們所發現的聯系;不僅表明了他們的身份的性質,而且也表明了他們的身份的構成因素[21]。也就是說,共同體賦予個體意義感,沒有共同體就無法建構個人的完整認同。
這四個基本功能中,前兩個屬于群體性功能,后兩個屬于個體性功能。對于群體而言,共同體意味著集體價值與群體團結,其價值在于維系群體延續;對于個體而言,共同體意味著安全感與意義感,其價值在于滿足個體需求。
二、從共同體基本意涵來發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方向
共同體意涵的多學科梳理與提煉,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體系,亦可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踐提供開創性的思路。從中華民族的屬性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歷史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因此在論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實踐時通常是從政治基礎、經濟基礎、文化基礎、社會基礎、法律基礎等層面展開論述;而從共同體的立場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則是價值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身份共同體,相應地在實踐路徑上也應著重從這幾方面著手提升。這種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思路,可以有效解決中華民族與共同體兩者之間的理論銜接問題,為相關領域實踐工作提供新的啟示和新的動力。
?。ㄒ唬┲腥A民族價值共同體的建設
共享價值是共同體形成與延續的基本要素,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離不開價值共同體的構建。中華民族共享價值在現實中體現為一套共識性的倫理秩序和行為規范,但其載體卻在于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先后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盵22]“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23]作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化當仁不讓地成了中華民族共享價值的源頭所在?!疤烊撕弦弧薄昂投煌薄凹覈閼选薄耙缘轮螄薄叭柿x禮智信”“忠孝節義”等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在歷史上中華民族價值共同體的構建與維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構筑中華民族價值共同體。首先,要發揮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性作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盵1]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依托的是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礎所在。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要充分重視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貢獻,也要能夠充分包容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上看,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中華民族共享價值關聯起來意義重大:從不同民族文化中提煉出共享的價值,但在文化細節方面可以包容差異性,正可謂是“和而不同”的真實體現。其次,要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了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公民個體層面的價值準則,兼具政治性、文化性、時代性與民族性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傳統價值觀之間存在一個繼承與升華的關系,對于中華民族共享價值的提煉和培育而言無疑具有啟示與引領價值。在當今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享價值,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價值支撐。
?。ǘ┲腥A民族情感共同體的建設
情感相通是共同體維系的前提和紐帶,它是歷史進程中長時段群體交融互動的自然產物。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史既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也是各民族情感共通共融的歷史。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社會生活、共同的文化浸潤,使得各民族之間逐步形成了情同手足、榮辱與共、患難相依的情感體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全國各族人民團結成為友愛合作、自由平等大家庭”的民族理念和政策主張,更是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情感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之間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盵24]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構筑中華民族情感共同體。在一個多民族社會中,交往互動是各民族情感相通的基礎,結構互嵌則是各民族情感相通的保障。因此,中華民族情感共同體的構筑,必須從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與社區環境這兩個角度入手。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族際交往交流交融具有三個功能,一是可以增進了解,二是可以緩解焦慮,三是可以催生共情[25]。這里的共情,指的就是一個人采取外群體成員的視角并對他們的關注點感同身受,從而形成了共同的情感體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也是各民族之間情感共通建立的過程。與之相對,族際交往交流交融的極端缺乏會帶來很多惡果,從一般性的群體排斥到極其嚴重的社會分裂??梢韵胂?,兩個生活世界中的人,不可能產生同一種情感。當多民族社會里不同民族群體之間互不交往時,“平行社會”就產生了[26]。黨中央提出“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24],正是為了杜絕這種對共同體意識具有撕裂性影響的社會形態的產生。只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建宏觀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以及微觀的民族互嵌式社區環境,才能最終形成“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一家人”式的中華民族情感共同體。
?。ㄈ┲腥A民族利益共同體的建設
共同體意義上的共同利益通常包括“安全”和“福利”兩方面,對于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建設而言同樣需要高度關注這些內容?!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盵1]這一表述本身就是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利益、尊嚴、安全、發展上的一體性與一致性。在民族國家時代,國家作為民族的“政治屋頂”,為本民族提供安全和福利保障是其基本職能。中華民族的概念正是在國家積貧積弱、民族危機深重的背景下被提出的,其自身本來就有救亡圖存的意味。在先賢烈士們前赴后繼的努力和犧牲下,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性政治、經濟、軍事強國,為各族人民的安居樂業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秉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理念,以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投入推動民族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外,國家興旺民族昌盛,每個中華民族成員都能平視世界;對內,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不讓一個民族掉隊。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不斷提升正是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日漸形成的體現。
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筑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的構建有兩個前提,一個是中國各民族整體利益的一致性,另一個是中國各民族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這兩者共同面臨的挑戰,集中體現在民族地區及部分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上。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民族工作階段性特征給出了“五個并存”[27]的總結,精準地指出了當前民族地區所存在的發展不平衡、發展程度差、發展水平低的問題;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1]。中國當前民族發展差距的客觀存在,既有歷史上各民族發展基礎水平差距的原因,也有市場經濟、商品經濟之下民族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原因。要做到讓全國各族人民都有獲得感,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讓一個民族掉隊,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要徹底提升認識。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單純是經濟社會建設補短板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涉中華民族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根本性問題。其次是要做好頂層設計。民族地區發展問題除了對口支援、轉移支付、國家投資等常規性政策設計之外,還需要在國家發展重心轉移、區域發展規劃等方面有實質性的動作。最后是要精準施策并長期推動。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1],要加大對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要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精確瞄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難點展開積極行動。盡管這些政策當前已有一定成效,但唯有持之以恒長期推動才能發揮出最大效力。
?。ㄋ模┲腥A民族身份共同體的建設
中華民族以共有身份為基礎形成身份共同體。費孝通先生曾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而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則不過百余年的時間[28]。中國各民族實現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過程與邊疆民族危機緊密相關,其中反抗外來侵略與中華民族理論構建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全國各族人民攜手保家衛國、共抗外侮,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觀念深入人心。此外,“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學界大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闡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主張,也都從理論層面推動了中華民族身份共同體的建構進程。
強化“五個認同”的理論教育和實踐工作,提升全體國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構筑中華民族身份共同體。全體國民對中華民族成員身份的深切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所在,要使這一身份認同在個體諸多身份中具有統率意義,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注重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的培育,在全國各族民眾中廣泛開展中華民族形成演進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等方面的普及型宣傳教育工作。其次是妥善處理多重身份認同之間的競爭與沖突關系。尤其是化解中華民族身份認同與次國家民族身份認同之間的張力,改變認同整合的傳統思路,努力構建前者對后者的包容嵌套關系。再次是充分利用不同認同之間的互動關聯性。主要是強化“五個認同”的理論教育和實踐工作,使得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之間彼此形成合力,在相互支撐、相互強化中推動中華民族身份共同體的建設。
三、從共同體內在張力來尋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啟示
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種特定的共同體類型,必然也會受到共同體內在屬性的影響。其中,歸屬與自由兩種價值的張力、集體與個體關系的平衡、規模與嵌套帶來的復雜性是值得關注的三個要點。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推進而言,它們帶來的不只是挑戰,也包含著一些全新的啟示。
?。ㄒ唬┕餐w中歸屬與自由兩種價值張力問題
“失去共同體,意味著失去安全感;得到共同體,如果真的發生的話,意味著將很快失去自由?!盵5]6鮑曼這句富有哲理的總結,表述了“歸屬”與“自由”這兩種人類極其珍視和渴望的價值之間的張力,二者之間的博弈與平衡甚至決定著共同體的興衰存亡。在前現代社會,由個體自然聯結而成的傳統共同體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組織形式,滿足個體尋求安全庇護的需求;到了現代社會,身份日益讓位于契約,人們對自由的追求導致了傳統共同體的不斷解體;隨著現代性持續深化帶來的疏離和風險,人們又興起了對共同體的回歸熱潮,希望以此滿足對確定性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對共同體的需求在增長,同時又感覺共同體在衰落。然而,人們從未像今天一樣,如此努力地構建、復興、尋找和研究共同體?!盵29]
總之,無論是對共同體的理論探究,還是對共同體的實踐構建,都無法繞過對歸屬與自由兩者關系的深度審視。人們選擇生活在共同體中是出于對安全感、歸屬感、確定性的需求,付出的代價就是要放棄一定的自由與自主,奉獻自己的忠誠與服從。在天平的兩端中,我們無從控制人們對自由的渴求,唯有進一步加強對安全的供給與確認,才能使得共同體成為更多人的最終選擇。結合前文的分析,共同體對于個體的基本功能是“安全感的獲取”與“意義感的提供”,而這兩者恰好都是屬于確定性的范疇。這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啟示就是,要確保中華民族對其成員在安全感和意義感上的供給,才能使得這個共同體對個體而言具有心靈上的感召力。
?。ǘ┕餐w中集體與個體關系問題
在前現代社會,個體因其身份而與特定共同體自然結合,兩者親密無間、相互成就;進入近現代社會后,隨著自然權利和契約觀念的啟蒙,傳統共同體的自然性逐步消解,共同體與個體的關系成為需要討論與審思的問題。20世紀八九十年代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大論戰,焦點問題在于個人與共同體中何者具有優先性,進一步說就是個體權利與公共利益的優先性問題?!肮餐w主義者與自由主義者的一個重要分歧便在于對共同體及其意義的理解……共同體主義者強調共同體對個體的構成作用及其相對于個體而言的優先性?!盵10]共同體主義的本體論是人對社會關系的依附性,個體及其自我是個體所在的共同體的產物[30]。作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體現,共同體主義無疑主張集體優先的價值理念。
“社群主義強調社群對于自我與個人的優先性,這無疑具有很大的真理性……然而,如若一味地強調社群對個人的優先性,就可能抹殺個性,壓制個人的能動作用?!盵15]更嚴重的是,這種集體優先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有可能引發部分成員退出并導致共同體的解體?!肮餐w關系的建構,選擇性越來越大,強制性越來越小?!盵31]在此種時代背景之下,如何妥善平衡集體與個體的關系,對于共同體的存續至關重要。共同體需要強制性的一面,但更有力量的卻是其溫情脈脈的另一面。積極推動共同體主義社會實踐的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埃齊奧尼就提出了“回應性共同體”(the responsive community)的概念,認為真正的共同體必須對所有成員的真實需求做出及時回應,并確保秩序與自主之間恰當的平衡[6]。前文在文獻梳理中總結出共同體的四大基本功能,即“彰顯集體價值、塑造群體團結、獲取安全感、提供意義感”。其中前兩種是群體性功能,后兩種是個體性功能。這兩類功能之間固然存在相互支撐的關系,但一旦兩者發生抵觸,同樣面臨著是優先滿足共同體成員的個體需求,還是優先滿足共同體自身的群體需求的選擇問題。
?。ㄈ┕餐w的規模與嵌套問題
當下人們在使用共同體概念時并不太關注其規模大小的問題,“共同體既包括小規模的社區自發組織,也可指更高層次上的政治組織,而且還可以指國家和民族這一最高層次的總體,即民族共同體或國家共同體?!盵5]1然而,滕尼斯意義上建立在血緣、地緣和友緣等紐帶基礎上的原初共同體,通常具有人口規模有限的結構特征?!八侨绱酥?,以致在它的所有成員的眼中,它就是一切”;“‘小’(smallness)意味著:共同體內部人們的交流是全面的、經常的”[5]8。事實上,關于共同體特征、紐帶、功能的很多論斷,都是建立在共同體規模較小的假設之上。當共同體的概念與民族、國家等巨型規模群體相結合之時,就可能會遭遇理論上的挑戰與實踐中的困境。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關于“想象的共同體”的研究,可謂為巨型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一套理論解釋。安德森認為,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八窍胂蟮?,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多數的同胞,和他們相遇,或者甚至聽說過他們,然而,他們相互聯結的意象卻活在每一位成員的心中?!盵32]他援引了宗教共同體與王朝的式微,人類對時間理解的轉變,資本主義、印刷科技和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三者的結合等諸多因素,論證了民族共同體如何通過想象生成。與小規模傳統共同體自然而然的形成過程相比,這一煩瑣的論證過程從側面說明了規模龐大的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復雜性。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社會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于共同體規模限制具有極強的消解效應。一方面網絡信息技術可以作為中介直接促成“想象”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即時聯通又使得想象與現實得以貫通,從而有助于超大規模共同體的構建。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結構龐雜,這決定了其共同體建構過程的艱辛與曲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過程中,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必然是一個應該予以充分應用的支點。
與共同體規模相關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共同體的嵌套問題。在規模有限的共同體中,共同體就是最基本的群體單位;隨著共同體規模的擴大,大型共同體內部就可能嵌套或包含著小型共同體。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例,其下還存在著56個次國家層次的民族共同體,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種“共同體的共同體”。對于具有嵌套關系的共同體而言,它既要處理個體成員與共同體之間的關系,還需要處理小共同體與大共同體之間的關系,因此其共同體建構過程也會相對困難。共同體理念本身被視作多元認同沖突的根本性消解機制,但由于共同體嵌套關系的存在,其認同沖突化解能力大為弱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依舊無法回避國族認同與民族認同之間的張力問題。
四、結語
本文結合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對共同體研究的演進歷程、理論脈絡等問題進行了集中梳理,提煉出共同體由“共享價值、共通情感、共同利益、共有身份”四個聯結紐帶構筑而成以及具備“彰顯集體價值、塑造群體團結、獲取安全感、提供意義感”四大基本功能的觀點。從共同體基本意涵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可以從價值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身份共同體四個維度予以推進;從共同體內在張力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要克服歸屬與自由的價值張力、集體與個體的關系平衡、規模與嵌套的結構復雜等問題。
如何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何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從共同體的視域去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無論是對于理論認識提升還是實踐路徑探索,都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共同體概念自身具有極強的道德和情感號召力?!恫既R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對共同體進行概念界定時指出,“使用這個術語通常意味著它所規定的社會關系中有某些積極和有價值的東西”[14]142。鮑曼也說:“‘共同體’給人的感覺總是不錯的:無論這個詞可能具有什么含義,‘有一個共同體’‘置身于共同體中’,這總是好事……我們認為,共同體總是好東西?!盵5]1-2從這些梳理中可以看出,共同體這一概念內在蘊含著諸多的積極情感和道義正當性。通過論證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性質,無疑能夠強化中華民族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其次,共同體理念可以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歷史地看,中華民族是晚清知識分子在列強入侵背景下借助西方民族國家理念提煉而成的一個具有救亡圖存性質的概念,且在早期的政治實踐中其基本意涵曾有過重大轉折或搖擺[33]。盡管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有數千年的繁衍發展歷程,但在當前民族-國家的世界體系之下,無論將其視作歷史文化結合體還是政治法律結合體,其內涵和性質方面的爭議始終存在。共同體理念自身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效用,能促成集體優先、群體團結的實踐導向。一旦共同體理念與中華民族觀念成功結合,即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穩固的推動力量。
再次,共同體理念契合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現實需要。中國是歷史形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使命偉大而艱巨。在民族-國家時代,國族建構(nation building)與國家建設(state building)不可偏廢,且前者更為微妙而艱深。共同體理論與國族建構的內在邏輯極為契合,一方面其對群體聯結紐帶的強調、對個體基本需求的滿足可以直接應用于多民族國家的建設實踐,另一方面其對情感、認同、凝聚、道德、倫理、規則、集體、秩序等要素的強調,對于傳統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理論也具有補充性意義。
最后,共同體以共同性為基礎,正確處理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是共同體建設的關鍵所在。無論是基于邏輯還是基于實踐,沒有共同性就沒有共同體。要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就必須堅持以增進共同性作為前進方向。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共同體并非同質體,共同性并非同質性。將這二者混為一談,既不符合共同體的理論意涵,也有悖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盵1]這一政策原則與本文所呈現的共同體理論邏輯之間是完全契合的。
注釋:
?、僭?019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評選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名列第七。參見:光明日報理論部,學術月刊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19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N].光明日報,2020-01-10(11)。
?、诠餐w主義亦被有些社會學家譯作“社群主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2]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3]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3.
[4]汪火根.社會共同體的演進及其重構[J].重慶社會科學,2011(10):29-33.
[5]鮑曼.共同體: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尋找安全[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9.
[6]ETZIONI A.The responsive community:A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1):1-11.
[7]BRINT S.Gemeinschaft revisited:Rethinking the community concept[J].Sociological Theory,2001(1):1-23.
[8]李榮山.共同體與道德:論馬克思道德學說對德國歷史主義傳統的超越[J].社會學研究,2018,33(2):37-61+243.
[9]王立.共同體之辨[J].人文雜志,2013(9):19-24.
[10]王露璐.共同體:從傳統到現代的轉變及其倫理意蘊[J].倫理學研究,2014(6):77-80.
[11]劉誠.盧梭的兩個世界:對盧梭的國家觀與社會觀的一個初步解讀[M]//鄧正來.中國書評:第2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03-211.
[12]MCMILLAN D W,CHAVIS D M.Sense of community:A definition and theory[J].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6,14(1):6-23.
[13]姚大志.什么是社群主義[J].江海學刊,2017(5):15-23.
[14]米勒,波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M].中國問題研究所,南亞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農村發展信托投資公司,組織翻譯.鄧正來,主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
[15]俞可平.當代西方社群主義及其公益政治學評析[J].中國社會科學,1998(3):105-121.
[16]沃爾澤.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M].褚松燕,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38-39.
[17]龔群.當代社群主義的共同體觀念[J].社會科學輯刊,2013(1):32-37.
[18]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7.
[19]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黃麗玲,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3.
[20]朱慧玲.共同體主義還是共和主義?——桑德爾政治哲學立場評定與剖析[J].世界哲學,2011(3):150-159.
[21]SANDEL M.Liberalism and the Limit of Justic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50.
[2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2).
[2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24]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1).
[25]郝亞明.西方群際接觸理論研究及啟示[J].民族研究,2015(3):13-24+123.
[26]MUELLER C.Integrating Turkish communities:A German dilemma[J].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2006(5):419-441.
[27]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增訂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46.
[28]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3.
[29]CHRISTENSEN K,LEVINSON D.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From the Village to the Virtual World[M].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Ltd,2003:ⅩⅩⅩⅠ.
[30]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從社群主義的觀點看[J].南京社會科學,2011(1):70-76.
[31]李榮山.共同體的命運:從赫爾德到當代的變局[J].社會學研究,2015,30(1):215-241+246.
[32]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的新描述[M].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