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高速發展時正處于史前考古學文化繁榮的時期,溫暖適宜的氣候環境為古代人群的繁衍和擴張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紅山文化不僅繼承了本地的筒形罐傳統、將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從個體推向了更大范圍的群體,以更具規范的制作和使用方式,使其成為紅山文化禮儀規范和社會信仰的重要載體。同時吸收和引進來自中原地區的彩陶制作技術,并結合本地的文化傳統,進一步將其作為展示紅山文化特色的重要載體。中原特征文化因素在紅山文化中的出現顯示南北文化的交流為紅山文化發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閱讀原文】
以規范的祭祀禮儀和與之相關的社會活動促進和強化社會認同。與祭祀禮儀活動相關的特殊產品的生產與分配是對社會的綜合管理和整合能力的考驗,對特殊產品生產的復雜的分工不僅擴大了參與生產人群的數量,還將參與生產的多個群體整合起來,這不僅意味著社會的綜合管理和整合能力的提高,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動員了更多人群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社會公共活動中,并借由為共同目標所奉獻和付出的勞動作為增強群體情感皈依和達成社會共識的方式,促進社會認同的形成。 【閱讀原文】
對祭祀禮儀活動的偏重促進了重禮儀、輕世俗的二元結構以及以祭祀禮儀活動為中心的用以規范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行為的社會規范或社會制度——“禮制”的形成。禮是用以規范社會成員和社會群體行為的社會規范或社會制度,以確保社會的平穩運行和發展。儀是與之相關的行為或活動,受禮的約束,同時也是對禮的強化,因其可視化和可操作的特性,成為禮的重要傳播方式和途徑。在無法律強制力的社會,禮儀成為維護社會團結,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對禮儀活動的重視同時也造就了禮儀活動中心的出現和繁榮。 【閱讀原文】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至遲在距今5600年前后的紅山文化中期偏晚階段,紅山文化發展至頂峰,出現了為后人所稱道的以“壇廟?!睘橹行牡拇笮图漓攵Y儀性遺址群,至距今5000年前后,紅山文化驟然衰落,除筒形罐的傳統仍為后繼者所繼承之外,發達的玉器、埋葬傳統、大型禮儀建筑等在區域內消失,紅山文化的直接繼承者并未能延續紅山文化的繁榮。 【閱讀原文】
由禮儀活動所表現的統一的社會秩序是紅山社會最為突出的制度創造,實現了跨區域、跨群體的廣泛的社會團結,由此所帶來的社會體量的擴展和人口規模的增加也為紅山文化晚期禮儀活動中心的修建奠定了基礎。精神領域的繁榮與物質生活領域相對低效的發展形成的鮮明對比顯示紅山文化可能采取了一種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社會發展模式,對這種差異的認識將豐富對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全面了解。 【閱讀原文】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