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陳連山,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黃濤,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袁瑾,杭州師范大學文化創意與傳媒學院副院長
中國社會科學網:春節源遠流長、影響深遠,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請為我們簡要梳理一下春節的歷史流變。
黃濤:“春節”就是“年”,指兩個夏歷年轉換之際舉行一系列辭舊迎新活動的節日。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概念實際上有寬嚴兩種含義。寬泛的春節概念指從臘八節到元宵節這一段年節時期,嚴格的春節概念指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這兩天,而古代的“年”又稱“元旦”,僅指正月初一。
春節是流傳至今的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為古老的?!稜栄拧め屘臁酚涊d:“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卑创擞涊d,唐虞即堯舜時期就有了年的概念了。既然有了“年”的概念,就會有新年與舊年交替的時間。這一送舊迎新的時間必被當作一個特殊的日子,要舉行相應的活動來祈福禳災、慶賀紀念等,也就有過年的習俗了。先秦文獻《詩經》《春秋》《左傳》等都記載了民間過年和官方朝正(即團拜)的節慶活動。不過夏商周三代及秦代的歷法不同,新年所在的實際日期也不一樣,商代歷法的新年是夏歷的十二月一日,周代歷法的新年是夏歷十一月一日。秦代歷法的新年是夏歷十月一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實施太初歷,恢復夏歷建寅,元旦固定在夏歷正月初一,傳承至今。
在新舊年交替的這個不尋常時間,有著虔誠的超自然力信仰的古人自然要大張旗鼓地祭祀神靈。一方面感謝在過去一年中神靈的佑助,讓人獲得可以糊口的收成并平安度過;一方面祈禱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這是過年習俗的原始意義??梢钥闯?,過年最早主要是年度轉換之際人對神的祈求和禮敬。后來隨著社會生活的演進和民俗信仰的淡化,人對神的膜拜成分減少,越來越講究人與人之間的賀年禮儀和節慶活動的娛樂性,過年習俗也越來越豐富。
2023年1月18日,北京,景山公園壽皇殿前設置的“玉兔呈祥”大型兔兒爺雕塑成為迎接中國農歷兔年一景。 圖片來源:CFP
我們現在過年從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結束,前后有一個多月。其中可分作幾個環節:臘八節、祭灶節、除夕、大年初一、“破五”、元宵節,這些日子在古代被當作多個各自獨立的節日,到了現代,被我們整合為一個大節:春節。從節期來說,現代春節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從臘八到除夕的前半段,節俗活動主要在各家戶內分別舉行,特別重視家庭團聚、慶賀豐收和祭祀祖先;從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后半段,大部分節俗活動轉到戶外舉行,主要是社區成員之間、親戚好友之間的相互拜賀、禮儀往來,有些地方舉行社區內及附近區域民眾集體參與的盛大歡慶或祭祀活動,春節廟會就是這種盛大節俗活動的代表形式。
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諸多其他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和集中展示方式。傳統節日的傳承狀況是衡量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狀況的顯著指標。春節作為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春節文化的傳承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網:春節文化傳承至今,民俗事象豐富多彩、內涵豐富,請為我們梳理一下春節的主要習俗及其蘊含的文化內涵。
陳連山:春節作為中國傳統歷法第一天,其主要習俗的目的都和迎接時間新開端有關。
大掃除、貼對聯、貼窗花都是要營造出一種嶄新的環境。而理發、沐浴則是清潔身體,以煥然一新的精神進入新年。除夕夜守歲,民間傳說可以防止妖怪作祟,可以為老人增壽。這是重視新年與舊歲的交替,以取消除舊歲的象征意義。
新年第一件大事是放爆竹。南北朝(梁)宗懔說:“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北彼瓮醢彩f,“爆竹聲中一歲除”。我分析,爆竹的過程跟神話里宇宙開辟結構相似,所以,爆竹應該是象征時間新開端的。不過,百姓也賦予了爆竹驅邪,或者迎接財神的涵義。
新年第一天被人們賦予了象征性。穿新衣象征未來一年總能穿上新衣。北方的餃子、南方的年糕都被視為最好的食物,春節吃餃子、年糕象征新的一年食物豐盛。
敬神、祭祖,重申人神關系。這些展示的是人們的信仰。
拜年,展示的是人倫關系。通過拜年活動,生活中各種人際關系的基本行為規范得到重申。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祝福,或者發壓歲錢,則是上慈下孝的基本道德。
總之,完成新年習俗的人,就象征性地成為了具有道德、具有信仰、具有美好未來希望的一個“文化的人”。
2023年1月20日,南京,秦淮區老門東待銷售兔子燈商品,樣式精美,顏色各異,年味濃郁。 圖片來源:CFP
黃濤:春節的主要習俗可概括為六種:
?。?)喝臘八粥。臘月粥用多種米、豆、果子熬成,最早是古人用來祭神禳災的,現在只是把它作為一種節日美食,帶有慶豐收的含義。這天許多人家還腌制臘八蒜、臘肉、酸菜。
?。?)祭灶。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人稱“小年”。人們祭祀灶王爺后,就徹底地清掃屋子,拂去一年里積下的灰塵,準備過年。
?。?)除夕。農歷年的最后一天有很多節俗活動,有貼對聯、包餃子、放鞭炮、全家團圓、守歲祈福等,一些地方還保留著請神、祭祀的習俗。除夕的文化內涵:第一,辭舊迎新,完成兩個年的轉換。第二,全家團圓,享受親情的溫暖和家人團聚的幸福美滿。第三,慶賀一年中的勞作收獲。第四,避禍祈福,表達民眾對安定富足紅火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初一到初十的拜年。親屬、師生、同事、朋友等關系過年時都要有拜年禮儀。傳統的拜年禮儀由拜年話、拜年動作、看望活動組成,其中拜年動作包括打拱作揖和下跪叩頭?,F代社會的拜年主要是說拜年話和看望活動,磕頭請神的儀式動作在一般地方就省略了。拜年的原初含義是請神靈保佑親友來年順利安康,現在演變為向親友祝賀年節、表達問候。
?。?)破五習俗。正月初五又叫做“破五”,意思是過年期間的許多禁忌這天開始可以破了、不必遵守了。古代有初五送窮的習俗?!案F”其實是指過年期間積下的塵土、垃圾。前幾天這些垃圾是不能倒出去的,怕會倒出財氣。但總不倒出去是不衛生的。到初五可破除此禁忌,人們把倒垃圾叫做“送窮”,是為討個“口財”。初五中午吃餃子。初五以前的幾天,是大年的重要時段。人們認為過了初五,年味開始變淡,“年要過去了”。到初六,商店可以開業了。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可以離開了。
?。?)鬧元宵。正月十五鬧元宵。在古代社會,元宵節文化內涵的核心是祭祀太一神(即北極星神),祈求豐收和子嗣。在當代社會,元宵節祭星、祈年、祈子的習俗都已衰落,其節俗精神可歸結為珍愛生命、熱愛生活,表達民眾繁榮興旺、團圓美滿的意愿。唐宋以來的元宵節可看作中國的狂歡節,各種聲勢浩大的歡慶娛樂活動洋溢著民間的狂歡精神,故有“鬧元宵”之說。元宵節的節慶活動集中了幾乎所有大型的傳統娛樂慶賀方式:張燈結彩、敲鑼打鼓、舞龍舞獅、扭秧歌、唱戲、猜謎等。元宵節過完了,人們才覺得過完年了。
袁瑾:春節習俗形式和內容都很豐富。驅舊和迎新構成春節的兩大主題。若是以大年三十為時間上的分界線,此前主要是驅邪除祟和為過年做的一系列準備。除夕過后一系列活動主要寓意迎新求吉。比如臨近除夕家家都要“撣塵”,將房屋里里外外打掃一番,清洗衣物用品,疏浚明渠暗溝,此俗亦稱“換新”“撣新”。撣塵有祓除晦氣之意,“塵”與“陳”諧音,又意蘊除陳布新、除舊迎新,因此不僅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連工具也頗有講究。近人鐘毓龍《說杭州》記載:“杭俗……扎竹枝為大帚,承之以竿,屋角檐隙,無不加以掃除?!边@一把撣塵的掃帚日后還要用作謝灶引火,取其爆裂時“噼里啪啦”聲如爆竹。浙江天臺一帶,撣塵使用新竹扎的竹枝、新早稻草制成的撣刷,新竹枝象征迎新,早稻草則是迎春早得吉祥之意。再比如,在杭嘉湖一帶蠶鄉,要跳一種叫“掃蠶花地”的舞蹈。藝人們被請至蠶戶家中,手執掃帚,在準備飼蠶的蠶房內上下左右做打掃狀,并唱祝愿蠶桑豐收的歌謠,俗信以為此舉可驅趕不祥。過了除夕,大年初一的儀式活動也很多。舊時杭州有除夕夜用甘蔗封門的習俗,稱為“封門大吉”,待到年初一凌晨開門,放爆竹,叫做“開門大吉”。配合著新帖的對聯、門神,人們穿新衣、吃年糕,喜氣洋洋,象征著新的開始。此外,春節不少習俗還體現了中國人傳統“家”的觀念。各地年前要做的一件大事便是祀神祭祖,以表達對先人的感恩,并重申家族聯系的紐帶。比如浙江各地在年節期間都有“掛祖圖”的習俗,并伴隨有“謁祖”“拜像”等儀式。有些地方臨近春節,要把家藏的祖先像取出來,懸掛在正廳,并擺上家中先人留下的手跡和喜愛的古玩,稱為“擺珍”。年三十夜晚吃年夜飯,往往是年節的高潮,這既是一次隆重的聚餐,也被認為是每一年此時必得舉行的儀式。
總的來說,全國各地的春節都有著十分深厚的歷史積淀,又各具個性,由于歷史原因,各地沿襲、保存傳統的程度不一,有的地方春節的傳統形態比較完整,古風依舊,有的地方春節的傳統行事與現代元素雜糅在一起,形成新的形態。加之自然環境、人口流動等因素,不同區域春節習俗相互之間呈現出一些差異。但是其中求吉辟邪、關注家族的內涵則是共同的。
中國社會科學網:春節在當今社會發生了怎樣的歷史流變?今天還發揮著什么樣特殊的作用?
陳連山:我國現行的歷法制度是二歷并行,即公歷與農歷并行。這導致出現了兩個“新年”。一個陽歷年元旦,一個陰歷年春節;而且陽歷年在前,陰歷年在后。所以,正月初一的“新年”氣息被元旦沖淡了。農歷原名夏歷,它是一種陰陽合歷。農歷一年的長度綜合考慮太陽、月亮和地球三者運行周期之間的關系。雖然比較復雜,但是能夠很好地體現中國人的陰陽哲學觀念,其中包含的純陽歷性質的二十四節氣也完全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科學需要。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堅持二歷并行。使用公歷,我們才能跟世界時間一致,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使用農歷則能夠保持我們的文化身份,在人類大家庭中不喪失自我。二歷并行,使得中國學者需要更加努力地在學術上闡明農歷的科學價值和文化意義。
黃濤:“春節”一詞開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簽發的《臨時大總統關于頒布歷書令》宣布從1912年1月1日起改用公歷,兼用夏歷。到1914年,袁世凱批準內務部公文《定四季節假呈》,規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睆拇宿r歷年有了“春節”之稱,而“元旦”之名讓位于公歷元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就將公歷稱為“國歷”,而將夏歷稱為“廢歷”,展開了一場廢除舊歷運動。從1928年到1929年,國民政府發布多個政令,采取措施禁止人們沿用舊歷,通令各地民眾將舊歷年節的慶賀習俗轉移到“國歷”元月內舉行。但是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夏歷年節風俗在民間傳統中已經根深蒂固,民間仍然照用舊歷,仍過陰歷年。到1934年,南京國民政府不得不停止廢除舊歷的政令,允許民間過舊歷年,承認“民間習俗不宜過于干涉”。經過這番折騰,新歷舊歷并存,造成了長期以來的折中局面:國家的公務活動采用公歷,城市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也主要使用公歷,而農民主要采用夏歷;同時,全體國民都按夏歷過傳統節日,國家給予傳統節日一定的法定假期。這種狀態可稱為時間制度和節假日體系的“二元結構”。
在這種二元結構之中,春節所受到的最大影響是:它作為兩個年度的轉換節點的意義減弱了。古代是全體國民的所有活動都按著夏歷的時間框架來進行,那么春節就是完全意義的年節。改用西歷后,公務活動和部分國民日常生活的年度轉換就不再是春節了,而是元旦了,這樣春節的年節意義就有了相應的減損。近年來,每到公歷年底,公務部門都在進行工作總結或財務結賬,學校里有隆重的聯歡活動,許多人發賀卡、短信等向人慶賀新年到來。這些都表明,西歷元旦已經有了實質意義的年節意味,而不再是以前民眾說的“不把元旦當節過”的情況。而且,隨著西歷使用效力的逐漸增強,元旦的年節意味會逐漸加大,同時春節的年節地位也會逐漸減弱。由于元旦與春節時間鄰近,兩個年連成了一片,事實上城市里的人們從元旦開始到元宵節都處于年度轉換、辭舊迎新的狀態。對這種兩個“年”并存的現狀,高丙中認為元旦和春節是“一個過渡禮儀的兩個慶典”。但是,春節仍然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中國人的內心深處仍然有著很普遍的對傳統年味的習慣性需要和執著追求。春節作為傳統年節在我國日常生活中的隆重地位并未改變,仍將傳承久遠。
2023年1月19日,南京,兔年春節將至,南京夫子廟等地布置了很多兔年秦淮燈彩,營造出濃厚的春節喜慶氛圍。 圖片來源:CFP
袁瑾:時至今日,早期春節中許多宗教與信仰層面上的內容相繼淡出,逐漸蛻變為某種生活方式,其中的審美特征和娛樂性特征日漸凸顯。近年來,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潮中,許多與春節密切相關的藝術表演樣式和傳統手工技藝都被挖掘了出來。比如舞龍舞獅是傳統春節里各地都會頻頻亮相的典型項目,還有百日戲、八仙戲、滾燈馬燈、敲年鼓、抬閣戲、打蓮湘等等不勝枚舉。這些優秀的傳統藝術形式正在不斷豐富著當下各地春節活動,并傳承著節日的豐富文化內涵。一些傳統習俗也在不斷地調適自身的形式,以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新變化。比如新春寫對聯、寫福字已然重新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書法家送“?!背蔀閺V受歡迎的新春群眾文化活動。而“?!钡男问礁佣鄻?,以毛筆手書為最佳,印刷手書體、印刷體、創意文字等形式也被應用到不同生產生活場景中。為了適應當下單門獨戶門框窄小的特定環境,商家也將對聯的形制做了相應的縮小,張貼后也更加美觀。一些帶有現代“科技感”的過節方式逐漸融入春節文化框架,并得到了社會各界普遍認可。比如歷經40余年發展的春晚已經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各地衛視春晚網絡版紛紛推出,B站等自媒體平臺亦有獨具特色的網絡狂歡盛宴。當下春節的影像化、媒介化特征日益顯著。除了各地官媒的春節影像報道外,“在微信朋友圈中過春節”也由一句戲謔之語變成了青年人過節生活的一部分。分享、點贊、評論、轉發也成為具有儀式感的共享性行為,建構了虛擬空間媒介另一種媒介“在場感”。
鐘敬文先生曾經說過:“民間的許多節日,是包括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在內的。從社會文化的門類說,它包括經濟、宗教、倫理、藝術、技藝等活動。它是許多文化活動的集合體,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展覽會?!碑斚?,春節對于今天豐富節日生活、提升公共文化供給水平、提升民眾的參與度、增強新時代文化認同感等方面依然具有其他節日無法比擬的巨大號召力與社會組織力、整合力。
中國社會科學網:新時代,我們應該怎樣更好弘揚春節文化,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
袁瑾:說到春節,有一句話深入人心:“有錢無錢,回家過年?!庇纱丝梢姶汗澴鳛閭鹘y節日在人們心中的特殊意義,它與中國人心中最深沉的“家”的觀念緊密相連。這也是當下傳承春節文化最重要、最核心的要素,即在流動性增強的現代社會中,喚起人們對“根”的渴望,對家庭的維護,并將之進一步弘揚、拓展至家國一體的文化認同感建設上來。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營造“年味”的氣氛,為“過年”持續提供具有象征內涵的典型的文化符號與意義供給。
具體來講:第一,要挖文化精髓,增強節日儀式感。深入挖掘整理春節文化傳統,加大宣傳力度,發揮新媒體交互性的特征,在沉浸式互動中做好知識的傳遞、活動的指導以及消費的指南。第二,要豐富文化載體,增強節日認同感。創新傳承方式、文化內容,將傳統文化融入時代敘事,吸引更多年輕人自發投身到傳統文化傳承中。引導文化企業開發創新相關文創產品,打造傳統文化特色空間,提升地域旅游產業品質,塑造具有城市特色的春節文化。第三,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參與度。充分利用公共媒介,特別是新媒體載體,結合非遺展演、春節聯歡、送文化下鄉、鄉村春晚等靈活多樣的活動,搭建線上線下全覆蓋的宣傳矩陣。繼續深入挖掘春節文化內涵,進行具有針對性的記錄、拍攝、宣傳推廣,增進人民群眾對具體文化的認知與了解。
廣東潮州,“千年神韻·大美潮州”2023潮州古城花燈燈展。 圖片來源:CFP
黃濤:近年來政府、知識精英及社會各方面有識之士已經不同程度地認識到并重視起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價值,文化多樣性觀念和文化遺產保護立場日益堅定,傳統年俗日益繁榮。2006年,包括春節在內的多個傳統節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又為傳統節日增加了假期,這些將對年俗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繁榮有實質性的正面作用。
在當今社會,春節習俗要得以順利傳承并獲得現代人的真心喜愛,應該順應時代生活潮流,在保持其本真性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適。在現階段,除了民間順應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進行過節習俗的自動更新,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界及其他社會力量在進行年俗的傳承與保護時,在策略上應考慮加強春節習俗的現代性元素,促進傳統年俗的現代轉型。
“年味淡了”是近年來許多人發自內心的感慨和呼聲。年味濃淡其實是社會大眾評價春節文化傳承的感性評價和顯著指標。何為“年味”,顧名思義,就是年的傳統味道。年的傳統味道只能從過年的傳統習俗和傳統感受里來,從過年的傳統氛圍和過年的內心體驗中來。怎樣使年味濃起來?到哪里去尋找濃厚的年味?可以有多種方式、多種途徑。比如要造成過年的傳統氛圍和內心體驗,參與春節廟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春節廟會是其所在地方的廣大民眾踴躍參與的盛大場合,是當地各種傳統文化形式集中展示和有效傳承的綜合性民俗活動,也是增加人際交往、增強社群凝聚力的重要集會,有多方面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聲勢浩大的春節廟會更是我國春節文化的良好傳承方式和繁盛標志。
陳連山:春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全體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文化共同體的重要承載,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抓手。新時代,在傳承弘揚春節文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尤其注重尊重傳統文化,尊重民眾的文化權利,我們應該相信民眾的智慧,不要隨意地搞“移風易俗”。比如,春節燃放鞭炮的習俗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傳承,而不應該一禁了之,應該在限定的特殊時空范圍內允許民眾燃放煙花爆竹,增添節日氛圍,豐富節慶生活。連續三年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老百姓的節慶文化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放放鞭炮,有利于改善人們的精神狀態,有利于振奮人心。各地的鞭炮燃放禁令應該改為限制燃放。搞好安全生產、安全運輸、安全銷售、安全燃放,就可以把燃放鞭炮的危險性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讓大家過一個快樂舒心的中國年。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