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設立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目標,首次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五中全會對健全志愿服務體系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均作出了部署。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經過發展,青年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形成了良性關系,相互促進、融合,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愈發凸顯。
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邏輯理路
陳思杭 丁佳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志愿服務與社會治理工作,明確要求“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在國家發展進程中,青年始終是志愿服務的主力軍,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形成了清晰的邏輯理路。
歷史邏輯:從政治動員到思想引領,呈現自發自愿自主新特征。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發端于政治動員。新中國成立初期,各項事業建設迫在眉睫,對組織群眾、發動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提出了迫切要求。此時,黨和國家運用政治動員這一黨的傳統優勢,發起了一系列義務運動,如愛國衛生運動、學雷鋒運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等,極大調動了青年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政治動員的雙重驅動下,廣大青年紛紛參與各類公益事業建設,推動了志愿服務與社會治理的初步融合?,F存記錄顯示,最早的官方公益活動是成立于1955年的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組織的志愿墾荒行動。此后,圍繞社會治理重難點任務,全國又先后成立了各式各樣的青年突擊隊,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成為社會治理的有效補充??傮w而言,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黨和國家圍繞社會治理的現實需要,通過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政治動員手段,開展了一系列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但是,這一時期的青年志愿服務并不屬于完全自愿性質,行政色彩較濃,存在被動參與、消極應付的現象,往往是以轟轟烈烈的運動開始,冷冷清清的結局收場,青年個體未充分發揮參與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定程度影響了其參與社會治理的可持續性及效果。
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形塑于思想引領。改革開放后,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邏輯逐步糾正了對政治動員的依賴,轉而通過思想引領,促進青年志愿者自發自愿自主參與社會治理。同時,青年參與志愿服務逐步從義務運動向社區服務過渡,隨后演變成全面融入社會治理的現代志愿行動。在此過程中,始終貫徹思想引領方針,使青年志愿者自發參與社會治理。第一,明確指導思想,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鮮明主題引領青年志愿者自發參與社會治理。第二,樹立目標,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奮斗方向,引領青年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決定,明確要求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為制度化推進青年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第三,弘揚青年志愿精神,引領青年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愿精神是青年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思想遵循。
理論邏輯:從行政主導到多元參與,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在社會管理視域下,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遵循的是行政主導理念,強調其是政府治理的延伸,實質上是代表社會行使公共權力。然而,現實中政府力量的有限性與社會治理的跨邊界性存在天然的矛盾,這就決定了單純依靠政府治理難以滿足社會治理的多樣性需求,便造成了政府失靈現象。進而,有學者提出,要依靠市場力量來彌合政府失靈的后果,由此提出了社會治理市場化的理論命題。市場化確實極大地增強了社會治理效能,如通過購買服務和招投標等方式將一部分社會治理事務交由企業承擔。然而單純的市場化面臨經濟理性與公共理性的市場張力,產生了“搭便車”“公地悲劇”等市場失靈現象。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的現象表明,社會治理難以依靠某種單一力量完成,這就為志愿服務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提供了理論依據。志愿服務組織以其多元主體、協商合作、開放包容的特點為青年等社會公眾開辟了參與社會治理的渠道。志愿服務以其志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等特征,滿足了人民多樣化的社會治理需求,盡最大可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避免了政府力量有限和市場極端逐利等弊端導致的社會治理失效現象。這也推進了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由行政主導向政府主導、市場協同、社會參與等多元主體共建共治共享轉變。
社會治理視域下,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遵循的是多元參與邏輯,旨在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這就要求國家讓渡一部分原先由政府獨自承擔的治理責任給各種青年志愿服務組織,進而使其成為社會治理領域中國家治理和市場治理的有效補充,共同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進入新時代,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社會治理面臨新環境、新問題和新形勢,如轉型期社會矛盾多發、深化改革期利益沖突加劇等,這些都要求積極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調節作用。青年一直是我國志愿服務的先鋒隊和主力軍,青年志愿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團中央曾指出青年志愿組織在參與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志愿服務是社會服務的重要環節,能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落到實處,并提高青年參與度。通過構建政黨及其青年組織、各級各類學校、企業、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參與模式,吸引大中小學校青年學生和各領域社會青年積極參與,建構協商民主的對話渠道,發起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救災、助醫、助學等多樣化志愿服務行動,逐步形成了青年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實踐邏輯:從依靠青年到服務青年,搭建成人成長成才新平臺。從發展歷程看,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走過了從依靠青年到服務青年的實踐轉向。新中國成立后,青年一直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被賦予了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地位。然而,在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視青年主體性的現象,從工具理性視角出發,僅僅把青年作為參與社會治理的依靠力量,存在被動參與、形式化、同一化等現象。如扎堆組織青年參與交通秩序維護、愛國衛生運動等簡單社會治理活動,導致了青年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認同度不高,本質上是忽視了青年的主體地位,更加忽視了青年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的價值教育,存在重參與輕教育的傾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發展,2017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提出“黨和國家事業要發展,青年首先要發展”。這是新中國歷史上首個青年發展規劃,賦予了青年志愿服務參與社會治理實踐新的邏輯遵循,即不僅要依靠青年,更要成就青年,這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理念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指出:“人們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 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睆鸟R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到黨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無不強調,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青年志愿者參與社會治理的應有之義,這就要求在此過程中搭建青年成人成長成才新平臺。在服務青年的導向下,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從關注青年的需求著手,呼吁并引導全社會關注和支持青年發展,如青年“三下鄉”志愿服務著力關注基層青少年發展問題,在支教、文化建設、心理輔導、文藝熏陶等具體服務中引領農村青少年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樂觀的思想態度,既促進了青年志愿服務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更觀照現實境遇中的青年發展實際問題。新時代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要關注人的發展,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自我發展問題,如飽和式競爭、內卷、階層固化等現實問題。事實證明,依靠青年與服務青年兩者并不矛盾,依靠青年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青年發展,兩者相互促進、互為支撐。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2008年的抗震救災、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2010年上海世博會志愿服務、新時代脫貧攻堅及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或重要活動中,廣大青年自發自愿,奮勇爭先,艱苦奮斗,出色地完成了黨和國家賦予的重任。更為重要的是,青年逐步成長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中堅力量,充分說明了在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中,既要依靠青年,更要服務青年。
?。ū疚南等珖逃茖W“十三五”規劃教育部青年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精準扶貧研究”(EGA190473)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洪L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長江大學學生工作處)
網格化管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應用
——以青年志愿服務為例
張夸夸 姜鑫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以網格化管理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此后,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揭示了社區網格化管理的重要性,也對社區網格化管理提出了明確要求。在城鎮化和全球化進程中,廣大社區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網格化平臺,推進青年志愿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當前,社區網格化管理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持續改進青年志愿服務水平。
筑牢服務意識
社區網格化管理是基層社區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推行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舉措。必須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服務意識,社區網格化管理才能在助推青年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關鍵性作用。
第一,社區網格化管理要貫徹落實黨的理論方針。社區網格化管理要學習社區網格化管理和志愿者管理的相關方針、管理條例、法律法規等,依據黨的理論方針治理社區,切實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推進青年志愿服務。二是社區網格化管理人員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社區網格化管理人員要通過學習黨史黨章、深刻理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利用社區網格化平臺治理社區,探索適合社區青年志愿服務發展、保障青年志愿服務的特色管理手段。三是社區網格化管理要注重對青年志愿者的思想引領。要通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志愿崗位教育等形式,使青年志愿者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中貫徹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服務理念。
加強責任意識
社區網格化管理是與黨和國家戰略密切聯系的,社區網格化管理組織要自覺承擔工作崗位職責,帶頭解決青年志愿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問題,保障青年志愿服務的各個環節。
第一,在志愿服務的準備階段,社區網格化管理人員要對志愿者信息進行即時登記,梳理志愿服務信息,掌握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的一手資料,并通過社區網格化管理網絡平臺公布志愿服務信息,做好志愿服務的協調工作、前期規劃和物資準備,為志愿服務提供各項保障。第二,在服務階段,社區網格化管理人員要主動承擔輔助責任,及時解決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溝通、交流問題,及時解決突發情況,充分發揮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橋梁作用。第三,在總結階段,社區網格化管理人員要將志愿服務的視頻、照片、群眾評價等信息及時錄入平臺,及時總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平臺造成的問題通過后臺進行優化,由工作疏漏造成的問題做好經驗備案,主動承擔相關責任,讓志愿者和志愿活動有據可依、有制可依。
健全制度保障
制度是保障工作運行的基礎,平臺是保障工作運行的根本工具。社區網格化管理要以制度完善為根本,以平臺優化為依托,推進和保障青年志愿者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第一,在管理平臺上開辟專門志愿服務板塊。社區網格化管理要對志愿服務和志愿者進行專門管理,一方面要即時登記和發布志愿工作任務,對已進行的志愿活動進行記錄,并依據出現的問題進行經驗總結和平臺優化。另一方面要通過平臺加強對志愿者的思想引領,配置志愿服務資源,對于特殊志愿服務工作通過平臺推送等方式做好志愿者的技能培訓。第二,要根據國家要求,制定符合社區實際情況的志愿服務管理方法。社區網格化管理要對志愿活動制定管理條例,發揮志愿服務的專業性和服務性,合理安排志愿者人數和配置資源,避免造成物力人力資源的浪費,也要避免青年志愿者“好心辦壞事”情況的發生。第三,要進行動態化管理。政府依靠平臺整合社區志愿服務信息,構建“從整體到局部,再從局部到整體”的一體化集成系統,破除由社區之間數據平臺不統一造成的“數據孤島”現象。社區依據政府的綜合性信息指導志愿工作,針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即時安排志愿工作并提供資源保障。針對常態化志愿服務,比如對高齡老人、殘障人士、低齡兒童、困難群體在內的社區弱勢群體的慰問關懷等,合理設置志愿者崗位,發布志愿工作任務,切實將志愿活動“做細”“做實”。
?。ㄗ髡邌挝唬褐心县斀浾ù髮W公共管理學院;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數字化賦能青年志愿服務和基層治理
高利芬 王華強
青年志愿服務由青年人不斷探索,由共青團組織持續推進,對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和社會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數字技術改變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模式,也重構了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基層組織需要改變傳統的青年志愿服務形式,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青年志愿服務,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信息管理和整合有待加強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推進青年志愿服務的信息化、規范化運作。然而,當前我國青年志愿服務仍存在以下問題。
青年志愿服務信息化管理有待完善。首先,志愿服務網站提供的信息不夠全面,國內仍有很多志愿者團隊未被收錄在中國志愿服務網。其次,青年志愿者注冊登記制度不規范,重復注冊和未登記注冊的現象大量存在,這也是青年志愿者流動性大的原因之一。此外,也有相當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反映,他們參與志愿服務后,相關平臺仍然沒有記錄其志愿服務情況,這可能由志愿服務組織對青年志愿者缺乏引導、不同平臺的記錄標準不一致等所導致。
青年志愿服務資源整合度不足。目前,我國青年志愿服務組織或團隊較為松散,存在不少“信息孤島”現象。不同的志愿服務項目由不同的志愿服務組織或團體承接,因此,志愿服務資源的碎片化和浪費現象時常發生。例如,同一個社區可能同時存在兩個青年志愿團隊,而某些社區需要志愿服務卻沒有對口的青年志愿團隊。此外,一些青年志愿服務團隊內部已經擁有了非常成熟的志愿者招募機制,但是,由于缺乏外部平臺對招募信息進行有效整合,很多青年無法及時獲得招募信息,也無法報名參加志愿活動。志愿服務資源整合度不足最終造成了資源浪費。
青年志愿服務專業化程度較低。目前,我國志愿服務對象和范圍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例如,服務對象由殘障人士、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擴大到所有社區居民,范圍由社會救助、支教等擴大到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服務領域,這些變化對青年志愿服務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很多青年志愿者抱著熱心公益事業的初衷參與基層志愿服務,大多數情況下,基層青年志愿者未經過專業的系統化培訓,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以至于提供的志愿服務難以達到理想效果。此外,大部分基層活動招募志愿者的時間比較短,這導致青年志愿者培訓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甚至相當一部分青年志愿者在沒有得到任何培訓的情況下便開始從事志愿活動。
青年志愿服務供需不匹配。在基層志愿服務活動中,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之間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況,兩者之間難以建立有效的信息聯系。當今社會對法律援助、心理咨詢、技術指導、文化文藝、醫療保健等志愿服務的需求不斷擴大,但是,目前大部分基層志愿服務仍停留在社區的清潔衛生、資源節約、健康飲食、科學用藥、生活照料等層面,而關于法律援助、心理咨詢、技術指導等志愿服務的提供量仍顯不足。
推進服務精準化規范化
數字化技術應用于青年志愿服務可大幅提升服務效能,其優勢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助推青年志愿服務個性化和精準化?;鶎咏M織可借助數字化技術建立居民信息需求庫,據此,可以有效識別每個社區居民的具體需求以及社區中需要幫扶的重點對象,這有利于青年志愿者為社區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志愿服務。此外,基層組織可以將居民的服務需求信息傳至相關數字服務工具,這有利于將志愿服務資源精準匹配到各個社區。這些志愿者服務系統可以有效破解志愿服務失靈難題,進而提升青年志愿服務資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助推青年志愿服務規范化?;鶎咏M織可利用數字化技術構建青年志愿者服務信息交互平臺。該信息交互平臺使基層青年志愿者可以準確地獲取各種志愿服務需求,并結合自身特長和優勢選擇適合的志愿服務。同時,這種信息交互平臺還可以為志愿者提供免費的線上培訓機會,幫助志愿者加深對各項志愿服務活動的了解,注冊該信息交互平臺的志愿者們也可以相互交流經驗和做法。青年志愿者服務信息交互平臺不僅有利于規范青年志愿者的服務行為,提高青年志愿者的專業性,也有利于提升基層志愿服務的質量。
第三,有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自主性。傳統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報名流程復雜,不利于青年志愿者及時獲取相關信息,且不符合當代年輕群體的需求。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的志愿服務工具,有助于青年志愿者隨時查看當地的各類志愿活動,并實現“一鍵報名”。因此,這種數字志愿服務工具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輕用戶,讓更多的年輕人自主地參與到基層志愿服務中。
數字化賦能策略
利用數字工具記錄青年志愿服務的相關信息。例如,一些數字工具可以準確地記錄每位青年志愿者的服務次數,并且負責人可以根據青年志愿者的實際到崗情況在數字志愿服務工具上進行考勤,無故缺勤的志愿者會在數字工具上被扣除考勤分。此外,還可以在數字工具上設置服務質量評分系統和獎懲機制。在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被服務者可以在系統中對志愿者進行打分和評價。最終,數字工具可以根據青年志愿者的考勤分數和評價分數自動計算出每位志愿者的綜合服務積分,進而根據綜合積分給每位志愿者匹配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其中,商家也可以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在數字工具上為青年志愿者提供禮品兌換的服務。例如,青年志愿者可以根據服務積分在數字志愿工具中兌換等值的獎品,商家再根據其提供的信息發貨。數字工具也可以自動統計青年志愿者的服務活動缺勤情況,當達到一定次數后,系統可以將該志愿者加入志愿服務黑名單,這種方式也有利于規范青年志愿者的行為。
利用數字工具實現供需的精準匹配。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志愿服務工具全面地展示志愿服務內容、地點、時間以及志愿者報名的剩余名額等信息。青年志愿者可以結合自身特長和時間安排,選擇相應的志愿服務活動,這樣可以實現志愿服務供給和需求的有效匹配。采用數字工具可以實現志愿者自動報名,這樣既可以有效節省志愿服務組織者的時間和精力,也可以防止發生志愿服務報名人數超過需求的情況。此外,通過數字工具,青年志愿者可以明確知曉哪些社區還有志愿服務需求,精準報名。
利用數字工具服務青年志愿者。我們可以利用數字志愿服務工具設立“志愿者交流”“志愿服務活動論壇”“志愿服務活動科普”等專區,為青年志愿者提供免費的在線培訓服務。例如,開展居民健康飲食、防疫知識宣傳、技術指導、醫療保健、法律援助、心理咨詢等各種志愿服務主題的網絡研討會,讓青年志愿者可以在線上接受培訓。各類主題的研討會不僅有利于青年志愿者學習和鞏固一些傳統志愿服務的要求,也可以幫助其掌握新型志愿服務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青年志愿者的專業性。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數字工具建立風險提示和預防機制。例如,在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前一天,數字工具可以向志愿者推送天氣預報短信。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構成單元,其中,青年志愿服務是提升基層治理效果的重要舉措。在數字化背景下,將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化技術手段與志愿服務相結合,能充分激發青年志愿者參與志愿活動的主動性,促進青年志愿服務走向個性化、規范化和精準化,為志愿者、志愿活動組織者帶來極大的便利,也為志愿服務需求者帶來更好的服務,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所以,從青年志愿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的現實需要出發,數字化賦能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一方面,數字化賦能可以實現青年志愿服務與基層社會治理需求的精準挖掘與匹配;另一方面,數字化賦能可以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交互應用,服務于環節優化、流程再造、目標管理等全過程,促進數字化從前沿技術到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與落地,進而提升青年志愿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的效率。
?。ū疚南岛笔≌軐W社會科學項目“雙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師職業生涯高原對科研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19Y036)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洪L江大學外國語學院;長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