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培養契合時代發展、適應時代需要、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緊密融合。
賦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新生態
張宏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拔鍌€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學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教育引導大學生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是增進大學生“五個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的重要保證。
堅定文化育人“主方向”,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新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边@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中國歷史文化對凝聚民族力量、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作用,闡明了我們黨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態度。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過程中,文化日益成為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共識、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合互動,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共同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文化積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高校要堅定文化育人方向,準確認識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價值,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
堅持貫穿課程“主渠道”,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新特色”。
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關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關系,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加以繼承。深刻闡述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與“變”的關系,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與邏輯的科學把握、對中華文明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高校是文化的殿堂,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規律,發揮學科課程優勢,加強科學布局和統籌規劃,堅持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積極打造適應當代大學生認知規律、體現文化傳承時代規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設計。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高校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沁潤人心、引領風尚,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一是堅持守正創新,大力培育和推介具有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形象、先進典型和優秀作品,精選出最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教學內容,構建以漢字和中華經典為主的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群;二是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崇正義、尚和合、守誠信、求大同的發展形態和精神特質;三是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教材、課程和教學體系,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中尋找源頭活水,在文化認同上持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堅守立德樹人“主陣地”,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載體”。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多個場合一再強調,教育工作者必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這為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切實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提供了重要遵循。在新征程上,高校要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類“金課”,建設好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上深厚的文化底色,堅定當代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自信。
大學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學生道德意志、道德情感走向和道德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教育的過程既是德育的過程,也是學生“三觀”塑造的過程。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和文化傳播的責任,發揮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學生培養方案,豐富拓展時代內涵,融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納入黨課、團課培訓內容之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學校進教材進課堂。加強同心文化載體建設,舉辦文化講座,打造中華文化長廊,開展文化培訓、民族團結聯誼等活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在新征程上更好發展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基因、賡續中華文脈,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校根深葉茂。
?。ū疚南祻V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廣西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研究基地課題“以文化之力助推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2021GXMSYYB003)階段性成果)
?。ㄗ髡呦祻V西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
高校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思考
梅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三農”工作中的體現。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闊步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的一個全局性、歷史性任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和文化第一軟實力這“四個第一”的重要結合體,在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代同頻共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使命,發揮創新引領、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的強大優勢,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展現了時代擔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大有可為。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是高校的時代使命與擔當。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自實施以來,鄉村振興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農業農村實現了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富持續性的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是新征程上黨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中之重。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助力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強國新征程上的時代號角。我國高校的根本使命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仡櫄v史,我國高校始終在推進國家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推進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高校必須繼續發揮人才聚集創新驅動發展優勢、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培養優勢,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上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高校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是歷史使命也是時代召喚。
發揮智力優勢,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標志和根本體現。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五年來,高校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產業發展和經濟騰飛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和成果供給。據教育部統計發布,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5年來,創造經濟效益超710億元。由此可見,高校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上作出的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立足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新階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是當前緊迫而艱巨的重要任務。高校創新要素集中、科研成果豐碩、高端人才集聚的優勢作用將更加明顯和更加重要,也必將在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中書寫更加燦爛的篇章。一方面,要發揮高校作為科研主力和創新策源地的作用,聚焦農業農村發展與科技前沿以及國家鄉村振興發展需要,加強農業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解決制約和影響農業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提升農業科學技術化水平,著力提高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此外,要圍繞鄉村全面振興有關的重大、熱點、前瞻性問題開展戰略與政策研究,做好鄉村振興資政服務。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高?!爱a學研”優勢,搭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平臺,強化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應用,推進產學研融合賦能鄉村振興,助力鄉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實現以產業振興帶動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振興。
強化人才培養,提供鄉村振興有力人才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要吸引包括返鄉創業大學生等在內的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梢?,要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是要有源源不斷的鄉村人才支撐和有效供給。只有培育和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機制靈活、帶動有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樂于投身鄉村振興的人才隊伍,才能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的人才動能。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一個重要職能,融入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時代新人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使命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要厚植大學生家國情懷,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勇挑時代重任,自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積極投身鄉村全面振興,讓報國之志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發出“強國有我”的最強音。同時,強化大學生專業訓練和學習,掌握過硬的專業能力。加強實踐育人,做到知行合一,幫助大學生了解鄉村振興、支持鄉村振興、投身鄉村振興。其次,高校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人才需求,優化學科布局和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大力培養鄉村振興所需的農業技術、農業管理、農產品銷售、鄉村治理、環境保護等各方面專業技術人才。此外,要加大力度強化農民技能和文化培訓,注重激活農村本地人才??傊?,高校要切實發揮高校人才培養的優勢,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走進鄉村、留在鄉村、建設鄉村,為鄉村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基層有效治理、鄉村基礎教育、鄉村文化傳承等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ū疚南祻V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 2022年度專項課題“新時代下民族高等院校學生評價改革實踐”(2022ZJY714)階段性成果)
?。ㄗ髡呦祻V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黨委副書記)
培養國家急需的高水平外語人才
黃弢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人才”共36次,再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人才引領驅動”,“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高等教育在新時代、新征程明確目標任務,提供了根本遵循。外語院校和高校外語專業院系應心懷“國之大者”,在五個維度上下功夫,堅持教書和育人緊密結合,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水平外語人才,在新時代建設中實現高等教育的使命,彰顯外語人的擔當。
堅持“立德樹人”,用紅色文化和偉大建黨精神育人鑄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高等教育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院校外語人才培養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國家改革開放40多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暗隆薄安拧奔鎮浞娇煽爱斨厝?。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32個字總結出我們黨的建黨精神,這是我們黨精神譜系的源頭。高校外語教育工作者要自覺學懂、弄通、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堅持加強黨對外語人才培養工作的領導,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日常工作中自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程設計和課堂教學中自覺宣講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培養德才兼備、堪當時代重任的高水平外語人才。
堅持“四為方針”,錨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高校應自覺把外語人才培養工作放到黨和國家事業大局中來考慮。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外語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對高水平外語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是各國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國參與全球競爭、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外語院校和高校外語院系要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牢牢把握時代主題,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牢牢堅持“四為”方針,在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作用,在為人民服務、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彰顯價值。牢牢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用時代的、世界的眼光審視外語人才教育改革的目標、任務、形勢和內容,使外語人才培養實現“頂天立地”,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戰略作出應有貢獻。
堅持“四個面向”,增強外語專業研究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什么是人才?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一定的專門技能,從事創造性勞動、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在我們國家,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陣地。高校外語學科要自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要求,在扎實落實外國語言文學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雙一流”建設學科的龍頭優勢,積極探索外國語學科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以“項目式”研究為紐帶,以跨學科交叉融合支撐高質量研究生培養,推進碩士點、博士點建設,深化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增強外語人才創新能力,努力培養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建設高水平翻譯團隊,肩負起新時期外語學科歷史責任。
堅持“內涵建設”,提升教師隊伍教書和育人本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推動實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通過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推進教師提升教書育人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外語專業人才培養教育改革要緊抓關鍵環節,堅決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依靠改革激發創新教育活力、釋放創新潛能;優化學術型外語專業研究生碩士、博士培養方案和一體化培養環節,建立科學的代表性學術成果評價機制;嚴把導師崗位評聘關口,強化導師崗位管理和履職成效,持續提升導師指導能力的專業化和系統化。在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教育對外開放、中外聯合辦學中促進國際型教師的成長。積極推動相關部門、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不斷優化專業型外語專業研究生“雙導師”隊伍建設,逐步建立導師指導的正面和負面清單等,形成教學名師不斷涌現的良好態勢。
堅持“內外兼修”,培養“胸懷兩個大局”的語言戰略人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國的事情,在全球動態環境中來研究中國的問題,用人類社會發展的視野審視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積極倡導“多邊主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內在聯系,要求我們立足實際需要培養“外語+專業”“專業+外語”及“一專多能”具備統籌解決復雜國際事務能力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要求我們“內外兼修”掌握本國和外語對象國文化知識和國情等,要求我們外語人主動走出去、請進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推動中國走向世界”和“讓世界讀懂中國”中責無旁貸,在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對外關系新格局中擔當作為。
?。ㄗ髡邌挝唬褐心县斀浾ù髮W公共管理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
瀟賀古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見證
王文娟
瀟賀古道位于湘粵桂三?。▍^)交界地帶,是2000多年前的國道。自秦漢至唐初的1000年間,瀟賀古道是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是一條軍事通道、古驛站官道。唐以后,隨著梅關古道的開辟與靈渠的重修,瀟賀古道作為官方通道的地位下降。此后,瀟賀古道逐漸從國家性的交通要道轉變為地方性的民間通道,成了一條商業繁盛的貿易之路。瀟賀古道綿延千里、翻山越嶺,像珠鏈一般串聯起沿路的無數大城小鎮,它是民族遷徙、流動、整合的通道,是嶺南嶺北民間交往、商貿往來的通道,見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歷史。
交往互動是瀟賀古道各民族的歷史印記。瀟賀古道開辟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是秦、漢王朝基于大一統目的而修筑的水、陸通道,由瀟水—新道—臨水(賀江)構成。陸路段經道縣、江永、江華等地,穿過都龐嶺與萌渚嶺之間的富川縣后達臨賀(今賀州八步區),北接湘江支流之瀟水,南連西江支流之賀江,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因此相連,是中原連通嶺南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海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通道之一。
瀟賀古道穿行于萌渚嶺的崇山峻嶺和湘南桂東北的山地之間,其間劈山筑路、渡水架橋,從秦代至漢代,官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維護與擴建。至唐代,瀟賀古道逐漸從“國道”轉變為“民道”,歷代地方官府與民間士紳還不斷對其進行改造與修繕,逐漸形成了一套主次分明、水陸并舉、路路相通的復雜交通網絡。直到清末民初,瀟賀古道仍是溝通湖南、廣西、廣東的重要商旅通道。古道由青石板、鵝卵石鋪設,蜿蜒延伸在山川、密林間,沿線留下了大量關隘、祠堂、長亭、碼頭、文廟、橋梁、寺廟等遺跡,當時的繁華可見一斑。
瀟賀古道在民族遷徙流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秦漢王朝實行徙民實邊政策,從中原大規模移民,增強邊疆的守衛力量,扶植和發展以農業為主的邊疆經濟,南遷移民主要沿古道交通沿線分布,漢族人口的比例在當地不斷擴大。漢武帝加強區域統治,采取虛邊做法,向內地遷徙“邊郡”民眾?!妒酚洝酚涊d:“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睘t賀古道還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瑤族由北往南遷徙的重要通道,古道沿線分布著很多瑤族聚落。從戰國到晚清,由北向南、由南向北的移民在這里整合,瑤族、漢族及百越族之間的族群互動日益變得頻繁,促進了民族交往。
交流互惠是瀟賀古道各民族的共同財富。先秦時期,南嶺及嶺南地區人口稀少,勞動力匱乏,《史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鼻丶昂笫罋v代軍民帶去了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如“代田法”“耦耕”和溝渠的開鑿等,以及先進的生產工具如鐵鏟、鐵犁、鐵劈土等,使大面積砍伐林木、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深耕細作成為可能,為當地農業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遷的中原移民擁有比嶺南越族優越得多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這種高效率的生產工作和高收益的耕作方式,自然而然地展示在嶺南各族群面前。中原移民使用這種超越民族和時空界限的先進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并逐步為嶺南各族接受,這種進步對當地經濟結構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適應經濟結構變化的政治、文化及各種制度也潛移默化地熏陶著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
從歷史考察,瀟賀古道沿線湖南、廣西地區生活著漢、瑤、壯、苗等10多個民族以及七都、八都、九都等20余個文化族群。他們長期交錯雜處,各族群間的物品交換從未中斷過,交往模式由單一物品的交流擴展為多領域的交流,由單向的交流變成了雙向的文化傳播,由僅考慮本民族的利益,擴大到民族間的互惠原則,直至發展到多民族的共同利益。瀟賀古道具有通行早、陸途短、水路近等天然優勢,推動了嶺南地區的農業開發,是各民族交流的歷史見證。
交融互鑒是瀟賀古道各民族的集體記憶。秦末,趙佗“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建立南越國政權后,他又實施“和輯百越”政策,推動中原人與越人通婚。二者結合生育的新一代,成為嶺南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漢、越雙方族群的血緣,又有南北文化結合的特點。此后,歷代中原人口多因駐軍戍邊、流放貶謫、躲避戰亂等因素不斷南遷與越人融合,百越民族也憑瀟賀古道遷徙擴散。
百越民族及漢、瑤族群的不同群體,先后遷徙定居于瀟賀古道區域,在長期的共同生產生活過程中,各民族在語言、文字、服飾、建筑、飲食文化等方面不斷交融互鑒、融合共生,這里成為中原文化與楚越文化碰撞、交融的主要通道,沿途也漸漸形成了獨特多元的地域風俗和風土民情。
例如,在富川縣,漢、瑤、壯、苗等多民族共居一村,各民族相互通婚且一個家庭會說四五種民族語言的現象十分普遍,逐漸形成了當今賀州37個文化族群和28種方言與次方言的人文奇觀。兩千多年前就出現在瀟賀古道上的堪稱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麒麟樽,集百越地區多種部族圖騰的元素及中原傳說中的龍、鳳、麒麟三大神物于一身,亦是中華多民族融合的歷史印記。
瀟賀古道將沿途各民族緊緊聯系在一起,是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情感上相依相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歷史見證和生動寫照。今天,充分挖掘瀟賀古道歷史文化資源,講好瀟賀古道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有助于我們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ㄗ髡邌挝唬簭V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黨委宣傳部)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