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神州大地沉浸在一派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節慶氛圍中。與此同時,世界多國也在熱烈歡度中國節。中國節日正以獨特的魅力受到世界矚目。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重要體現。記錄、傳承、保護、宣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僅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也可以促進國家文明脈絡的延續,推動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和國際傳播。
發掘國際傳播價值
節日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貯藏且傳承了豐富的集體文化記憶。在歡度節日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體驗充滿趣味的民俗文化,享受生活帶來的周期性儀式感。如今,中國節日海外傳播的成功案例越來越多,春節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日之一,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定為公共節日。小年夜,泰晤士河畔,英國地標性建筑“倫敦眼”亮起中國紅,舞獅表演活靈活現,吸引了眾人駐足拍照;舊金山新春花市上,金發碧眼的美國顧客與攤主笑著用“恭喜發財”互致問候,來自不同種族的有關中國節日的親切問候,為多元化的世界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國傳統節日何以如此受歡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鐘新和她的研究團隊通過考察發現,盡管各國傳統節日起源不同,但很多重大的傳統節日都是以家庭團聚為慶祝方式,以幸福、快樂、團聚為基本節日氛圍,以節日美食為重要標志。中國傳統節日也成為不同人群之間互動、共情的媒介,成為中華文明傳播不可缺少的內容。
從國際傳播價值來看,中國傳統節日是最具國際接受度、交流度、參與度的中國好故事,是國際社會“愿意聽”“聽得懂”“樂分享”的中國好故事。在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院院長陳先紅看來,中國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思想文化和情感能量,具有很強的跨文化傳播屬性和國際傳播價值。中國節日是最具元敘事性的跨文化敘事題材,能夠發揮“元話語”和“開場白”功能,為國際社會提供具有中國味道、中國體驗、中國溫度的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中國節日海外傳播活動在打造中國敘事巧實力、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經濟硬實力、傳遞中國社會暖實力、鑄牢中華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國際傳播價值和戰略示范意義。
“中國節日所呈現的歲時規律、歡聚喜慶、健康祈福、追思先人等主題,蘊含著天人合一、和合、陰陽之道、親情人倫等中國傳統價值理念?!鼻迦A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紅以春節為例向記者說明,作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經典文化符號,春節在國際傳播層面有效推動了中外跨文化交流。各國人民在春節的慶祝過程中,感受著歡樂團聚的節慶氛圍,感悟著全人類共通的美好情感,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提升了中華文化影響力,有益于強化中華文化圈及海外華裔族群的情感紐帶。春節已經被不少國家和城市政府正式批準為當地的節日,與華人華僑一起過春節的外國人士日益增多,成為連接世界各國人民與當地華人華僑情感以及增進華人華僑文化認同的重要橋梁。
中國節日還是其他國家人民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浙江大學教授吳飛認為,不同文化傳統對天地人神關系的認識不同,節日使人們加深了對他人文化的認識,產生了交互的價值。
圍繞“欲望”的探索吸引力、“奇觀”的博物消費需求、“原鄉”的原生態空間歸屬感、“敘事”的故事張力追尋、“歷史”的共情力融合、“當下”對文化均質主義侵蝕的緊迫感,是民族節日對域外受眾的六大情感傳播點。北京師范大學文化遺產傳播與創新活化實驗室主任姜申總結道,從這些角度看,國外民眾對域外節日文化的輸入具有天然的傳媒市場需求,節日推廣對民間友好親善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利用新媒介提升海外傳播效能
新時代十年,我國節日海外傳播呈現出年輕化、生活化、創意化、數智化、媒介融合化等新特點,通過游戲、文學、動漫、影視、戲劇、融媒體等文化創意類型,普及推廣中國節日文化資源,培養了越來越多熱愛中國文化的海外年輕人。例如,河南衛視打造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從春節、元宵、清明、端午,到七夕、中秋、重陽,運用數字化手段讓節日文化活起來,以貼近現實生活的方式講述節日故事,讓觀眾進入古代生活場景,為全球受眾奉上中國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因而也成功破圈出海成為“爆款”。同時,中國節日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為中國節慶增加了超高人氣,讓更多海外人士能夠了解中國節日文化,社交媒體參與度不斷提高。
但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當下中國節日海外傳播還存在理念識別系統、視覺識別系統和傳播行為識別系統不夠完善等問題。陳先紅認為,中國節日海外傳播理念識別系統中缺乏系統性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尚未整合所有中國節日資源,為國際社會提供一個開放的、充滿生活氣息的中國節日故事世界。中國節日海外傳播視覺識別系統中缺乏像“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帽”“圣誕屋”那樣具有文化地標性的視覺識別符號系統,尚未形成中國節日文化IP的活化模式。很多海外民眾雖然也在慶祝中國春節,但由于缺乏中國節日道具,可能會造成對“中國符號”的歪用和濫用,有損中國形象,效果適得其反。除此之外,中國節日海外傳播也尚未形成制度化、市場化、品牌化的國際著名節日品牌。
盡管得益于駐外機構和文化部門的海外推廣,“歡樂春節”活動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流行起來,以春節、中秋為代表的中國節日在國際上享有盛名,但端午、清明、重陽等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海外的知名度和認可度明顯不高。范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后疫情時代國際旅游的冷環境,使得外國民眾親身來到中國體驗節日文化的機會明顯減少,這也讓以海外華人為主體的海外節日活動成為中國節日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整合節日傳播方式
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春節、端午等傳統節日之外的一些現代政治節日、體育節日和商業節日,如國慶、兩會、大型紀念活動以及大型體育活動、集體購物活動等,也成為廣受全球關注的節日類型。
智媒時代,如何使這類“眼球經濟”價值最大化,通過節日傳播更深層地傳播中國文化,進一步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在范紅看來,中國節日還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有層次、有目的地進行戰略規劃和整合傳播?!爸v什么”“如何講”“對誰講”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我們應當側重強調節日中蘊含的共情和共享的文化屬性,促進世界各國人文交流。同時,發掘有趣的當代中國節日,并打造具有活力的節日品牌。首先,要加強節日文化新媒體傳播,依托社交媒體平臺促進線上分享與線下體驗有機融合,增強中國節日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吸引青年群體的興趣,生動闡釋中國節日蘊藏的深層價值觀念。其次,要開設豐富多元的線下活動,如節日文化展覽、民俗產品博覽會、廟會活動體驗、節日藝術手工活動等,使海外友人獲得更多體驗機會。同時,不斷豐富節慶商品,讓節日更有趣味、氛圍更加濃烈。
陳先紅認為, 我們要秉持高度文化自信,堅守文化立場,弘揚中國節日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聚焦儀式時間、儀式生活、儀式節慶、儀式旅游等方面,探索中國節日文化IP的活化模式,積極打造“中國節日元宇宙”。就具體實踐而言, 陳先紅表示,在國慶、兩會等現代政治節日文化傳播中,要有意識地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的能見度;而在春節、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中,要努力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素的時尚度、現代感。范紅認為,將豐厚的文化內涵與有趣的商業活動融合起來,是未來中國節日傳播應當努力的方向。
在國際傳播活動中,節日不僅是一種有效的載體,更是一個可以經營的熱點時刻。吳飛認為,如果我們希望通過節日傳播加強中國國際影響力、文化影響力,就必須分析某些時間節點上,全球層面的實時性文化心理需求。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未來需要的是從更深層次通過中國節日,傳播中國的哲學觀、文化觀,以增強中華文化“共情力”,讓全球人民共享中國節日文化盛宴。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