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為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1月17日,廣東省社科聯、廣東省社科院等機構主辦的第十一屆南方智庫論壇在廣州舉行,會議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廣東探索實踐”,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推動廣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等議題積極建言獻策。
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田雪原表示,縱觀人口與中國式現代化關系、人口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制約和影響,可尋覓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是:中國式現代化是造福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衡量現代化進程指標體系構建,彰顯人口數量、素質和結構內涵;順利推進和實現現代化目標,重在人力資本集聚。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外部環境十分嚴峻,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糧食和能源安全問題突出,世界經濟同時遭到供給面和需求面的沖擊,可能面臨滯脹的局面。此外,中國國內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但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篇章
廣東在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始終走在全國最前列,充當了領跑者角色。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44萬億元,折合1.92萬億美元,超過韓國、加拿大。廣東人均GDP也達到了1.5萬美元,高于全國1.25萬美元的水平。在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看來,廣東要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繼續當好領跑者,一要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作用,打造全國和全球的經濟增長極;二要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打造全球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三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四要大力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高省域經濟發展的均衡度。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無論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大任務來看,還是從廣東以制度型開放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現實需求來看,關鍵在于加快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這不僅有利于加快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程,而且有利于顯著提升粵港澳發展協調性和經濟競爭力及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更是落實“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務實之舉。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鄭永年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了一個全方位、綜合性、復合性、系統性的定義。我們可從三方面探討廣東如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是在物質現代化方面,廣東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實現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共同富裕,同時發揮深圳、廣州、東莞等城市主體的科技創新作用,引領高質量發展;二是在制度現代化方面,發揮前海、南沙、橫琴等平臺作用,實現與港澳的規則、制度、標準對接,這是廣東走向制度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步;三是在人的現代化方面,要堅持人的現代化和制度的現代化互促共進,突出加強精神文明、社會信用等建設,為助推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與應有之義。
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郭躍文表示,廣東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一是要橫下一條心,緊緊扭住高質量發展這個總抓手;二是要打出組合拳,高水平謀劃、多路徑推進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朱東認為,未來的粵桂協作應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作用,著力在進一步創新協作理念和協作模式、增強協作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提高廣西鄉村數字化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深化產業協作增強區域協調發展聯動力,加強重大戰略對接,推動粵桂雙向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開全新協作局面。
海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王惠平建議,當前跨瓊州海峽的基礎設施要做到高效、便捷、互通,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要在制度性開放上先行先試,資金融通和產業市場要加強合作對接,共同打造國際旅游消費中心,共同促進中國文化繁榮發展和海洋重要合作,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實現高效聯動,攜手并肩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區域經濟要實現合作,必要條件是同一都市圈中各個城市要有適當的發展差距;要保障資金投入方的發展主導權,便于資金投入方從城市和產業功能互補上獲益;要保障空間提供方的收益權,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同時政府要在收益、空間、功能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