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和教育學在學術脈絡上同宗同源,而今由于學科發展歷程以及傳統學科邊界觀念等因素,兩者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發展態勢。1月16日,首都師范大學以設立哲學與教育學雙學位為契機,在線舉辦了“哲學—教育學學科交叉融合研討會”,與會專家對實現兩科融合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互補、協同增效等功用展開探討。
哲學教育學融合發展新方向
無論是古代中國的孔子,還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人類早期的教師往往由思想家、哲學家擔任。近代西方哲學家康德、赫爾巴特等人也對大學教育作出了重大貢獻。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教授陳嘉映表示,哲學與教育學的學科融合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和學理基礎。當今高校哲學研究往往高度理論化,而教育學卻是注重實踐的學科,兩者之間存在巨大分歧,也正因如此,哲學與教育學的融合才顯得意義重大。一方面,教育由于其對象的個體性,很難從總結規律的角度建立理論,而哲學的高度理論化恰好能夠避免經驗概括性理論所帶來的刻板枷鎖,從而為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哲學學者也能夠從教育實踐的具體語境中發現哲學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他強調,實現哲學與教育學學科的融合仍需要我們付出巨大努力,才能使兩者在當今的學科背景下各自發揮優勢,促進哲學和教育學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哲學最初來源于古人對日常生活的思考,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其研究方向卻與現實漸行漸遠。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主任劉梁劍認為,教育學為哲學的實踐轉向提供了一個可能的向度,使哲學學者能夠從育人角度構建理論,推動哲學自身更新。在哲學內容探究上,一方面要從學習哲學家觀點轉向學習哲學家思考問題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擺脫經院哲學的窠臼,重構哲學研究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只有從現實中提煉出問題,才能為推進哲學研究提供原動力。在哲學探究的方式方法上,目前高校以講授為主,但源自蘇格拉底的對話式教學更強調平等與思辨性,為思想的深度流動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或許是可以復興的一種教育方式。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陳睿超提出,清談和對話式教學的目的并不是揭示真理,而是通過辯論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今天在高校哲學課上采用這類方法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哲學問題,但也要注意學生基礎和能力參差不齊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如何更有針對性地設計論辯話題和方式仍需探討。
培養復合型人才是當今高校對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回應。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朱曉宏基于對復合型人才專業素養的提升,分析了哲學和教育學的密切關系。哲學為教育研究提供根基性理論支持,而教育實踐則為哲學專業的應用研究提供新的可能性。她認為,哲學和教育學是每一位大學生的必備專業修養。任何專業的理論基礎,其根基都在于擁有哲學的思考方式。以哲學之思追問教育領域的根本問題,讓理論之思(反思態度)超越日常經驗之思(自然態度),才能讓學生擁有哲學的思考方式,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正確認識德性與知識的關系
哲學界對于德性與知識關系的探討經久不衰,而美德是否是可以教授的問題也一直存在爭議。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陳勇梳理了西方哲學中對于德性與知識關系的歷史觀點,提出在西方的哲學傳統中,哲學家并不教授知識,而是扮演著提醒公民重視靈魂和美德教育者的角色,因為德性是無法傳授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詹文杰則認為,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德性的概念區分為兩類:基于正確意見之上的俗常的德性和基于真正知識之上的真正的德性。前者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無法教授;而后者是洞見世界和人生最高本源的哲學智慧,可以授之于人。但即便德性在某種意義上是可教的,教育仍然不是無所不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取決于教育者的能力,一方面取決于教育對象的天賦。只有優秀的人才能接受最高等的辯證法教育,成為明理、講理之人。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黨委書記尹景旺表示,美德的內容以及其是否可教的評價標準在每個時代和文化體系中都不盡相同,在當今學科交融的背景下,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角和思考,讓我們更加注重哲學、教育學與心理學、腦科學等其他學科的互動,從而建立更加完善的學科體系。
知識和德性的關系,不光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也是教育學的根本問題,在一線教育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學者們認為,通過學科融合在兩者聯系的中間地帶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建立專業規范標準以及組織學生閱讀經典等都是有益的嘗試。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葛四友以武漢大學哲學院現代哲學國際班建設為例,闡述了對哲學教育從知識記憶到思維能力訓練的轉型探索過程,認為高校哲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哲學分析和思考能力,鍛煉學生運用哲學思維解決各類問題的能力。
哲學教育要從青少年抓起
面向青少年的哲學教育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青少年哲學教育影響年輕人的價值觀形成,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劉梁劍認為,在青少年哲學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要形成一個探究共同體,教師要從講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利用自身專業知識和青少年天然的好奇心將其哲學思考引向深入。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發現日常生活背后的豐富性和多面性,培養其對哲學思考的興趣。
在中學階段,培養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是教育的主要目標,哲學教育的目標也應與此相匹配。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葉峰認為,獨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對社會倫理、社會規則等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夠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對邏輯批判性思維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則可以為其未來的教育和工作能力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在具體實踐層面,由于中學生大多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得到哲學啟蒙,學者們認為,中學的“大語文建設”以及相關社團活動能夠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中學語文教師由于缺乏哲學知識儲備而無法有效擔當學生哲學啟蒙“促進者”的困境,則為高校促進哲學與教育學學科融合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雙減”政策下,教育趨向回歸育人的本質。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俊通過對華德福教育創始人、德國哲學家魯道夫·施泰納的人智學思想進行分析,提出施泰納所有思想和實踐的基礎在于自然與人的密切關系。施泰納認為,教育不僅是被動地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是要確立生活的習慣和態度。強調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努力來獲得知識,而不是屈服于外部權威。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