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離不開翻譯質量的提升。1月13日,在中國外文局有關部門主辦的“融通中外 譯介中國”對外翻譯與傳播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翻譯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大力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這不僅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指明了方向,也對新時代我國翻譯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陸彩榮表示,翻譯是促進人類文明交流的重要媒介和重要渠道。對外翻譯出版是讓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讀懂中國的崇高事業。我們一定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給外文出版社的外國專家的回信精神,不斷加強翻譯機制、體制、人才、理念、作品等全方位建設,促進新時代中國翻譯事業發展,展示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引導更多外國讀者讀懂新時代的中國。
以融通中外的語言翻譯和傳播中國,是新時代對外翻譯者亟須增強的專業能力,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使命。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黃友義提出,中國的國際傳播就是要在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間架設一座溝通心靈的橋梁。專業對外翻譯隊伍就相當于這座文化橋梁的工程師,建設成果越是寬闊平坦、結實牢固,溝通就越是順暢。讓世界聽懂中國聲音,對外翻譯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讓中國更好走向世界是新時代每一位翻譯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萍疾客鈬鴮<曳账靖彼鹃L李昕表示,要進一步發揮好外國專家隊伍在對外翻譯出版事業中的獨特作用,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作品,增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大批優秀外國專家在對外翻譯出版和講好中國故事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不僅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也在以外國人的視角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外文出版社榮譽英文主編大衛·弗格森(David Ferguson)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至四卷英文版的英譯文改稿專家。他表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整體。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要讓世界全面客觀理解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推動中國優秀文化成果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過程中,翻譯要始終堅持國家站位和國際表達相結合,既要突出文化外語作品中的中國思想,彰顯文化外語作品中的中國價值,使用世界樂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語言,又要培養一批胸懷祖國、業務精湛、融通中外的外語高端人才。與此同時,要巧用外力謀求合作,吸納更多知華友華人士,構建中國文化外譯的中外學術與情感共同體,切實解決中國文化外語成果出版中存在的“水土不服”以及文化隔閡問題,打通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版權貿易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互鑒的一種重要方式。版權貿易不但可以實現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市場價值,還能推動文化的國際傳播,增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總干事張洪波表示,未來,我們要擴大出版物出口和版權貿易,開展版權的多元授權活動,打造中華文化、中國文學的海外知名品牌。要讓更多優秀作品豐富中外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并產生“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以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增進中外民眾相互了解和信任,有力推動各領域各層面的中外交流。
在黃友義看來,用融通中外的語言翻譯和傳播中國,就必須了解國際流行話語體系,真正做到了解外國受眾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從事對外翻譯工作,既需要不斷查看英文字典,又需要清晰地認識到字典里的用法并不完全等于當下讀者的習慣表述,多多關注流行的鮮活用語。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更好地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需要我們不斷拓展國際人才和人脈資源,發掘和凝聚更多更好中外翻譯家、漢學家。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