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對教育進行了全局性定位和總體性布局。以此為指引,亟須進一步形成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進路。
全局性定位
歷史地看,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設立專章進行整體謀劃,并前置到報告第五部分,確立教育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局性定位。這一方面集成了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將教育定位于政治、經濟、文化或民生所積累的歷史經驗及取得的重大成就,另一方面也是在此基礎上對教育定位進行的整體性重構。具言之,根據黨在新發展階段的中心任務,提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明確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進而將教育定位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新時代教育的全局性定位不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合規律性。也就是說,教育的全局性定位是符合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改革開放之初,“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推動了教育學術領域的思想解放,以教育本質的“生產力說”打破此前“上層建筑說”,形成“雙重屬性說”“多質說”“特殊范疇說”等多種教育本質觀。對教育本質的重新認識大大拓展了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內涵及其研究視野,彰顯了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和自然生態之間廣泛的必然性聯系,揭示了教育與社會發展關系的客觀規律。黨和國家對教育的定位也由意識形態轉移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的經濟建設上來。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指導思想,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此后,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先后將教育定位于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確立教育的全局性定位,大大拓展和豐富了教育功能,使教育賦能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而不再限于此前的民生范疇;同時也賦予教育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和生態文明建設功能、任務和使命??傊?,教育的全局性定位改變了此前服務中心工作或補齊教育短板的部類性定位,突出了教育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功能,有助于推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總體性布局
圍繞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確立2035年建成教育、科技、人才、文化、體育五大強國的宏偉目標,其中,教育強國排在最前列。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部分,報告論述了教育、科技、人才各自作用和任務,同時強化三者相互倚重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共同構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特別是報告提出“三個第一”,凸顯了教育作為科技、人才和創新的共性基礎,突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對于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先導性價值和戰略優先地位。
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強國戰略的教育戰略優先序,一方面是我們黨重視教育、科技、人才的歷史傳承。1977年,鄧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跟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由此形成了“現代化—科學技術—人才—教育”的發展戰略邏輯。另一方面也是實現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理論創新。隨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確立,中國式現代化對科技、人才的依賴性進一步增強,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優先地位更加凸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入新征程的今天,強化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體現了以創新為核心的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的規律性聯系。無論是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還是建設人才強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基礎都在教育,由此突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在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中的戰略優先的歷史必然和邏輯必然。
統合性進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首要任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等方面持續用力,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有許多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群眾在就業、教育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需要統籌服務黨和國家事業要求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開辟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統合性進路。
一是提高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的適應度。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全面領導是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政治優勢,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根本政治保證。這就決定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必須堅持為黨育人,將立德作為育人的根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同時,要堅持為國育才,圍繞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全面賦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奠定知識、能力和價值基礎。
二是提高教育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的契合度。教育的全局性定位和總體性布局并非淡化教育的民生功能。中國式現代化堅定人民至上的價值原則,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此,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方面,要基于人口規模巨大和大規模流動的基本國情,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健全依據常住人口配置教育資源的體制機制,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增強公共教育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另一方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在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過程中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提高勞動收入水平和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是提高教育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匹配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要立足國內“兩大布局”,又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最具賦能性和增值性的戰略性支撐。因此,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不能單從教育自身理解高質量的內涵和標準,而應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高度,圍繞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比較優勢,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和人才引領驅動。在此基礎上,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和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教育和人才支撐,為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應有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時代美好生活觀引領的高質量教育發展進路研究”(21BKS018)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喊不諑煼洞髮W教育科學學院)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