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2022年9月,區域國別學正式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這是我國區域國別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隨著中國參與全球治理步伐的加快,區域國別學人才隊伍建設的需求日益迫切,培養大批滿足國家重大政策研究需要的高質量區域國別學人才,成為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人才培養創新是學科發展的有力支撐?,F有區域國別學人才隊伍還不能形成學科發展的持續動力,不能完全適應我國講好中國故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的需要。首先,人才培養起步晚,參與高校少。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在233所開設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56所開設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的高校中,明確開設“國別與區域研究”二級碩士點或方向的高校只有20所,占比僅為8.58%,開設博士點的高校只有8所。在政治學、經濟學、世界史等一級學科碩士點下設立“國別與區域研究”二級碩士點或方向的高校有10所,博士點8所,在多個一級學科之間交叉設立區域學的高校有10所。多所高校區域國別學的二級學科點開設于2022年,人才培養經驗不足。此外,當前區域國別學主要依托外國語言文學和政治學這兩個一級學科,課程設置和師資力量均受限于原有學科的教學資源,導致人才資源分布不均衡,高質量人才培養途徑狹窄,較難形成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培養體系。
其次,人才培養數量少,質量有待提升。有學者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53種官方語言,但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時,我國高校外語專業招生語種僅覆蓋其中20種語言。筆者研究發現,雖然此后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大幅增設了非通用語專業,但非外語類院校開設的語種仍較少。另外,我國高質量的區域國別研究人才缺乏。一方面,外語(含非通用語種)專業人才缺乏對某個具體國家或區域的全面了解,缺少貿易、法律、國際政治等相關專業的知識;另一方面,區域國別研究的前提是要掌握對象國的語言,而大多數專業領域人才(含經濟、金融、政治、歷史、國際關系等)不具有對象國的語言基礎,導致區域國別研究難以深入進行。
最后,研究缺乏田野調查,領域單一。區域國別研究較多依賴于英文二手材料,缺乏原始資料積累,研究內容主要停留在對象國歷史或現狀描述、事實和現象羅列的階段,缺乏深度分析解釋和對宏觀問題的理論建構。這是由于在區域國別學人才培養過程中,長期缺乏扎實的田野調查,進而使研究脫離實際,也限制了區域國別學的學科延展。我國高校多聚焦英、美、法等大國的區域國別研究,對于中小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注較少;研究內容偏向國際政治,對對象國的歷史、地理、文化、人情關注較少;多數區域國別教學和研究使用英語作為中介語,影響了研究者獲取具體國家或區域相關信息的準確性。此外,有些研究只聚焦于其經濟或政治某個單一領域,缺乏對該國家或區域的整體性研究。這也間接導致了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人才工作單一、話語權不足等問題。
針對當前我國區域國別學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加強頂層設計,開展有組織的人才培養。統籌分析全國高校區域國別學人才培養的實際情況,統一布局,有效安排區域國別研究聚焦的具體國家或地區,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建立人才能力指標體系,包括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協作交往以及實踐能力等,從素質、知識、能力三個維度明確人才培養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采用項目式培養模式,從根本上改變以專業為出發點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構建高校與實務部門、國內與國外雙協同的全鏈條育人機制。例如,本科階段采用跨專業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生階段采用多學科交叉的培養模式,增強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第二,健全人才培養體系。其一,高校應打破學科壁壘,全面整合校內多個學科、研究機構的資源,從學校層面整體規劃,優化升級原有的學科布局,按照學科大類進行人才培養。其二,參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標準,制定有本校特色的區域國別學人才培養方案,包括明晰人才培養目標、培育交叉學科師資力量、成立區域國別研究院、研發區域國別學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開展國內外校際合作和機構合作等。其三,確定三個“關鍵”,即高校應充分利用外語教師的語種優勢,或根據地方發展規劃增設非通用語種以確定“關鍵語言”;結合所在地經濟社會發展關注的重點國家和地區確立“關鍵國家”;結合原有的重點學科或特色學科確定“關鍵領域”,重點培養“區域通”“領域通”人才。
第三,建立跨學科課程體系。一是課程內容。應涵蓋對象國家或區域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外交、軍事、安全、地理等內容,形成以實體對象為核心的全面知識體系。二是課程門類。開設區域國別理論、非通用語言、多學科研究方法論等課程。如國際規則課程、國際組織課程、田野調查實踐課程、中國國情課程、目標國家語言課程、目標區域國情通識課程、國家或區域在同一領域的比較課程等,以培養具有全球背景知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復合型區域國別學人才。三是課程模式。采取多學科選修課、“拼盤”課程、線上線下課、系列大講堂、學術研討會、名師跨校授課、海外學習等方式。同時,組織多學科學者對區域國別學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教材等進行系統化、規范化論證,并根據國家政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別與區域高端外語人才培養國際比較研究”(22BYY088)階段性成果)
?。ㄗ髡呦瞪虾ν饨涃Q大學語言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