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質的學術期刊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精神,我們就集刊的辦刊思路、編輯隊伍建設、集刊未來發展道路等話題采訪了廣東歷史學會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主編李慶新研究員。
■廣東歷史學會會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主編李慶新研究員
集刊是推動“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報》:感謝李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請您談談我國的集刊建設現狀如何?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相比而言,如何評價我國集刊建設的現狀和水平?其中的主要成績和不足是什么?
李慶新:我國的集刊,即通常所謂“以書代刊”的連續出版物,國外出版界似乎沒有對應產品,類似出版物大概都是ISSN或ISBN的系列連續書刊,如德國Maritime Asia,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Journal of Asian History,Monumenta Serica(《華裔學志》),法國Archipel(《群島》),澳大利亞Chinese Southern Diaspora Studies(《南方華裔研究雜志》)等,主題、內容多集中在某一區域、某一專題、某一學科領域,多為紙質版,也有電子刊。作者來自世界各地,刊載文章呈現多語種、多元化、國際化特點。例如,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Journal of Asian History所刊論文,有德文、英文,也有中文;Monumenta Serica刊載英文、德文、法文、意大利文文章,而不刊發中文等東亞語言論文。一些刊物出現向多功能、綜合性學術機構發展的趨勢。具有80多年歷史的國際漢學名刊Monumenta Serica,鼓勵東西方學界的互動與中國學者的參與,對傳教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尤其關注,在歐洲與世界漢學中的地位與影響,只有Toung Pao(《通報》)可以媲美。目前,Monumenta Serica既是一份漢學刊物,又是一個出版機構,還是一個藏書豐富、獨具特色的漢學圖書館——知名漢學機構Monumenta Serica Institute(“華裔學志研究院”)。這種由單一功能的學術刊物向多功能綜合性學術機構發展的趨勢,值得中國有理想、有實力的集刊關注和借鑒。
在我國學界,集刊因質量參差不齊及管理體制等原因,在高?,F行學術評價機制中大多處在“不被承認”“低人一等”的境地,不具備一般期刊所擁有的辦刊條件和發展空間,很難與之競爭。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水平集刊的涌現,一批優秀集刊也進入CSSCI等評價體系,情況有所改觀。2012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推動舉辦首屆人文社會科學集刊年會,本刊有幸承辦了這次會議。會議從學術研創和出版規范等角度,對學術集刊的發展進行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探討與交流,在集刊的編撰、出版、評價、推廣等方面形成“廣州共識”??梢哉f,這是集刊界的一次集體有意識的華麗轉身,推進自身發展更加規范化。此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每年舉辦一屆全國性集刊年會,大力推動了學術集刊的建設繁榮,相信集刊發展的路子也將越走越寬廣。
《中國社會科學報》:在您看來,理想中的優秀集刊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質?
李慶新:現代中外學術史表明,有實力與影響力的學術機構、學術流派或學術群體,往往擁有一份出色的學術刊物,作為踐行理念、展示成果、對外交流的園地,而有影響的學術刊物,往往起到引領學術潮流、推進學術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為學術期刊之一類,優秀集刊應該是一份有理念、有思想、有擔當、有作為、有恒心的學術刊物,是一塊展示前沿成果、引領學術潮流、樹立學術標桿、催人奮進的學術園地,是推動學術創新、“三大體系”建設的重要力量。
推動海洋史學不斷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貴刊創辦的初衷是什么?與一般的綜合性刊物、專業性期刊相比,貴刊作為集刊的辦刊定位和顯著優勢是什么?
李慶新:2009年,我們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部支持下,以歷史研究所為班底,創建了廣東海洋史研究中心,并主辦《海洋史研究》。本所長期以來有涉海研究傳統,在經濟史、廣東史、港澳史、南海史乃至海上絲綢之路史等領域有諸多研究成果。同時,國家大力推進海洋強國戰略,發展海洋事業。海洋史學逐步成為國際學術的潮流之一。創辦《海洋史研究》的初衷,主要是因應國家發展需要,繼承推進我所傳統優長學科發展與學術創新,將本刊辦成海洋史中心同仁共同耕耘的精神家園,與國內外學界同行交流學術、互鑒共建的開放式學術平臺,推動我國海洋史學發展。
對于集刊而言,研究機構支撐與專業研究人才優勢,可以在編輯工作中轉化為集刊優勢,對提高集刊質量和水平有重要作用。例如,《海洋史研究》編輯團隊目前有10多位年輕人,專業基礎扎實,進取心強,尤其在掌握外語、對外學術交流與對話上能力較強。這種以科研機構為支撐、集科研—編輯于一身、研究與編輯相結合的集智機制,人多力量大,是最大的優勢。同時,本刊先后邀請20多位國際知名學者為顧問、編委、研究員,還有多位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的青年學者為特邀編輯,他們既是本刊組織策劃的參與者,也是作者,是凝聚、聯絡海內外同行的紐帶。
《中國社會科學報》:集刊對于編輯隊伍的素質有什么獨特要求嗎?這種要求與一般綜合性期刊、專業性期刊的編輯隊伍相比有何異同?
李慶新:按我的理解,作為學刊編輯,無論是綜合性學術刊物、專業性期刊還是集刊,應該沒有很大差別,各類學刊都追求高品位學術境界,發表高水平學術作品,辦出高水平的刊物,編輯都必須具備相應的基本專業知識、業務素養和編輯技能。如果說有區別的話,綜合性刊物以綜合見長,集刊則以專精取勝,編輯人員業務要求可能更加專精,主持其事者往往是專業造詣高深、有聲望的專家學者或學術帶頭人。
以本刊編輯團隊言之,參與編輯者首先是科研人員,科研—編輯集于一身??蒲腥藛T“雙肩挑”,自然是增添了額外工作壓力,好處是可在編輯工作中接觸更多新知識、新觀點,開闊視野,增廣學識,養成嚴謹認真、遵守學術規范的良好習慣,起到編研相長、互相促進的作用。
集刊最忌平庸趨俗
《中國社會科學報》:貴刊遵循怎樣的辦刊思路和策劃理念?編輯部的辦刊思路和策劃理念是通過什么形式得以實現的?
李慶新:《海洋史研究》作為地方歷史研究機構主辦的集刊,既要為本部門學術發展需要服務,又要志存高遠,在海洋史學發展中有所作為,需要堅持專業本位,學術前沿,包容發展,突出特色,引領潮流。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是內外結合,開拓稿源,保證質量。發揮中心團隊的主體力量與編委、顧問的作用與影響力,凝聚海內外同行,獲得切合本刊主旨方向、學術質量有保障、水平較高的學術成果??梦恼聢猿帧百|量第一”原則,不問作者資歷職稱,不限文章字數。佳作不限篇幅,達到三四萬字,超過五萬字長文為數不少,博士、碩士研究生佳作更不鮮見。
二是精心策劃,主動出擊,在特色上下功夫?!逗Q笫费芯俊妨⒆阄覈=?,聚焦南海、東亞海域,面向南太平洋、印度洋乃至全球海域,除接受一般投稿外,還采取預約稿件、專題組稿、翻譯外稿等形式,打造相對穩定的特色專題板塊,展示前沿學術動態,倡導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人類學等多學科—跨學科合作研究,發揮學術引領的作用。本刊常設的特色板塊,如海洋人群與海洋空間、海洋區域與國別、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考古、海域宗教與文化科技等;近年還組織刊發了越南—占婆史、英國海洋史等專題;新近推出“印度洋史專輯”,為國內首次出版的印度洋史著作,還將陸續推出“大西洋史專輯”“太平洋史專輯”“東亞海域物質與文化交流專輯”,頗受海內外學界關注和好評。
三是立足中國,全球視野,推進對外學術交流。本刊刊發文章以中文為主(包括中譯外稿),兼及部分英文、日文文稿。本刊作者除國內作者外,還有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作者,體現了《海洋史研究》立足本國的基本取向及其國際影響力。十多年來,本刊與研究中心通過“史學前沿論壇”“海洋廣東論壇”等平臺,擴大了我國海洋史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四是重視青年學人培養,打造青年“專屬”的交流平臺。2018年以來,研究中心、本刊青年科研人員自主策劃“海洋史研究青年論壇”,面向國內外(近年因疫情僅限國內),規??刂圃?5人左右,邀請知名學者參與點評,結合瀕?;蚝u地區考察與講習,打造小型精致的海洋史青年高端學術交流平臺,每年一屆,2022年已經是第5屆了。本刊還為青年開辟專輯,已出版第14輯。統計數據顯示,本刊作者中青年占比越來越大,在已刊的350余篇論文中(截至2022年9月),副高以下職稱青年作者,博士、碩士研究生的文章,約占總刊文量的三分之一;2017—2019年,青年作者文章在總刊文量中占近一半,2020—2021年占四分之三。很顯然,青年學人已成為海洋史學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中國社會科學報》:對于推動高品質學術集刊建設,您有怎樣的期待和設想?
李慶新:集刊欲在學術期刊之林中占有一席地位,并發揮應有作用,應該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專業優長,把專業優長做特做強做大,引領學術,為學術發展多作貢獻。集刊不懼“曲高和寡”而最忌平庸趨俗,集刊人應用心凝聚學術同道之智慧,不斷貢獻有價值的精湛成果與思想智慧?!逗Q笫费芯俊芬婚_始就得到很多關注,2011年,劉蘇里先生在點評年度熱門學術思想類圖書時,就期許《海洋史研究》“或許可以成為中國海洋史研究的新起點”。
當前集刊發展仍面臨諸多困境,應該創造合適條件,理順完善管理制度與評價機制,提供資源支持,使集刊在上檔次、影響力等方面獲得更大的空間,形成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掌握學術話語權和規模效應的名刊集群或優秀集刊方陣。集刊本身也須加強自律,提質保量,加強編輯出版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確保集刊在規范軌道上向專業高端發展。2019年,《海洋史研究》首批編委、德國慕尼黑大學首席漢學教授普塔克說:“《海洋史研究》是一份重要的期刊,在廣東、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享有良好的聲譽?!彼銊畋究瘓猿洲k下去,“正如要一直在甲級聯賽踢球并不容易一樣,要在幾十年內保持出色的業績水平,就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海洋史研究〉:對其過去與將來的一些看法》,《海洋史研究》第15輯,2020年)作為主編,本人一直將《海洋史研究》視為學術事業的一部分,有信心、有恒心,與志同道合的團隊和學界同仁一道,繼續努力,再接再厲,將刊物辦得更好。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