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從工業化、信息化時代進入了人工智能新時代,經濟與技術進步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歷史學科沿用傳統的人文學科分析方法,以制度和觀念為主題的解析,難以觸及歷史進程的原動力,何談總結歷史規律?何談為國家和社會治理提供思想資源?因此,闖出一條多學科交叉的道路,以開闊的全球視野、復合的知識結構探究歷史問題并提煉為當代所必需的思想資源,是歷史學保持學術生命力、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及社會需求的關鍵所在。在此進程中,史學類集刊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必將大有作為。
■《南開史學》主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江沛
開放包容 以名刊為目標
1980年,是中國邁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歷史性關頭。在科學春天的帶動下,由著名歷史學家鄭天挺、魏宏運等先生倡導的《南開史學》適時面世了。
最初,鄭天挺等先生曾結合南開史學的特點,規劃《南開史學》的風格為:保持特色,推陳出新,開放包容,辦成名刊?!赌祥_史學》在1982年獲得正式刊號,由南開大學歷史系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共同主持,陳振江先生長期擔任主編,每年出版兩期,不少名家曾在此發表過高質量的論文,引用率也較高,使《南開史學》在史學界逐漸知名。1993年,因財政困難等原因,《南開史學》暫時???,蔡美彪等先生極為惋惜。至??瘯r,該刊共發行26期,刊文405篇,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高校歷史系自辦史學刊物中的代表之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持續發力,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高等教育及其歷史學研究也進入快速發展期。南開大學歷史學科秉承“惟真惟新、求通致用”的原則,趁勢而上。1994年和2004年,先后進入國家“211”和“985”工程建設項目;2007年,入選國家首批一級重點學科;2017年,世界史進入教育部一流學科立項建設名單。
在此形勢下,南開大學歷史學科學術委員會于2017年決定復刊《南開史學》,旨在辦成傳承先賢精神、追求創新求實、倡導開放包容、跟蹤國際前沿、努力彰顯中國特色的新史學陣地。在復刊準備工作中,我們成立了由青年學者組成的編輯部,確定了編輯評審及匿名評審的二級審核制度,確定主編最終審核及負責制。2019年6月,《南開史學》復刊首期(總第27期)出版發行。至2021年12月,復刊后出版的6期《南開史學》共刊文72篇,涉及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三大學科,一大批知名歷史學者撰文支持《南開史學》,在學界引起了非常好的反響。南開大學歷史學科同仁共有16篇論文發表,占比22%,既體現南開史學特色,也充分顯示開放包容的辦刊原則?!赌祥_史學》通過與相關平臺合作,積極推動數字化建設,目前已經把1980年以來所有刊發論文進行數字化管理。
史為今用 提升集刊辦刊格局
在CSSCI刊物領銜、集刊方陣強大的背景下,新時代的史學刊物如何辦,頗值得深思。正確分析、客觀對待各國家各民族的文明并貢獻歷史智慧,是時代對于歷史學研究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要體現出“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對待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的思想價值。作為歷史學優秀成果展示窗口的學術集刊,《南開史學》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的期望,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而不懈努力。這一講話精神指明了時代對學術刊物的強烈需求,對歷史學集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復刊后的《南開史學》,一直致力于史為今用的實踐。例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編輯部同仁與中國近現代史專業教師進行研討后,于2021年第1期專門推出“中共黨史專欄”,刊發了3篇高質量的文章;還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外文明交叉科學中心聯合發起召開了第一屆中共學前沿論壇,向學術界發出創建“中共學”的倡議,號召多學科融合,從學術路徑上深刻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從革命到執政的艱辛路程及寶貴的歷史財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認為,集刊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于努力展示國際學界的學術動態,讓各方面的信息滋養學術進展?!赌祥_史學》每期均刊登學術動態方面的專門文章,如約請日本的中共黨史專家丸田孝志介紹了近年來日本學界有關中共黨史的研究動態。為了解日本學界對全面抗戰研究的相關動態,專門邀請在日中國學者,撰文介紹日本學界有關中日戰爭稱謂變化的相關情況。在2019年第2期推出了韓國著名學者柳鏞泰對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通史、文明史編纂體系及認識體系分析的文章,引起了學界關注。同年第1期刊登韓國學者金成修關于韓國史學界50年來清史研究的綜述文章。關于40年來宋史、明史研究動態,也約請了專家撰寫文章發表。
精心謀篇 聚焦刊物特色
復刊后的《南開史學》在堅持守正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服務社會和學術需求上不斷努力。新時代的刊物要想辦出特色,辦出水準,需要集刊主編、編輯部同仁具有緊扣時代脈搏的敏銳洞察力,這考驗著編輯部的智慧、能力和眼光。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國際地位大幅上升。走在共同富裕道路的人民大眾,在認同中國發展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基礎上渴求建立文化自信,對于歷史文化資源的需求空前高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要求和號召,讓集刊積極參與到有揚棄的繼承,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文化創新的時代任務中去,編輯部逐步統一了辦刊思想。
以已故著名思想家劉澤華先生為首的南開思想史研究團隊,被譽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領域的“王權主義學派”。他們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探究傳統政治文化的精要并進行揚棄,在對民本主義思想的發掘中,呈現獨特的思想理念和分析路徑,特別符合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時代需求,值得推廣。經過努力征稿,《南開史學》復刊號(2019年第1期)和2020年第2期,相繼推出“紀念劉澤華先生專欄”“中國政治思想史專欄”,邀請著名學者撰稿,持續挖掘劉澤華先生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系統價值,產生了強烈的學術反響。
南開社會史研究的特色為學界公認,蜚聲海內外。劉澤華、馮爾康先生都有“做有思想的社會史、做有社會的思想史”的學術追求,不僅是對南開中國史學科特色的打造,更在方法論上呈現著打破學術界限、虛實融合的啟示意義,獨具特色。自魏宏運、陳振江先生開拓以來,區域史研究一直是南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特色?!赌祥_史學》堅持傳統,精心謀篇,2020年第2期推出的“華北區域史研究”專欄,集中發表多篇論文,并被權威學術機構全文轉載。
日本史是南開史學研究的特色學科之一,《南開史學》約請著名日本史專家、中華日本史學會會長楊棟梁撰文,回顧了21世紀以來中國的日本史研究動態,內容全面豐富,受到學界好評?!赌祥_史學》也組織了日中兩國著名學者如加藤陽子、夫馬進、瀧口剛、金子修一等撰文,有力促進了疫情期間兩國學者的學術交流。
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當下,國家與民眾了解歷史文化、吸收歷史智慧的訴求日漸強烈。只有敏銳把握時代需求,找準學術界、社會需求的熱點,以“通古今之變”為宗旨,精心謀篇,聚焦刊物特色,并持續深入地堅持下去,集刊才有可能避免散亂,在學術期刊方陣中脫穎而出。
開門辦刊 堅持高質量水準
我們深知,唯有五湖四海,積小流以為江海,只有建成信息高地、聚成交流平臺,才能得到學界認可。
復刊之時,我們對可能的困難曾有所預料,但真正辦刊開始后,遇到的困難卻超乎想象。首先受通行的學術評價體系和標準的影響,新創立的集刊常處于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我們通過努力,邀請了一批并不特別在意評價體系的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的高質量稿件,并通過有針對性地設立專欄公開征稿,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集刊的質量和影響力。其次,集刊多存在沒有固定編制、專業編輯的問題,僅僅依靠兼職教師的熱情并不能解決編輯工作的壓力,鑒于此,我們只得多方籌措,想方設法使其勞動價值得以體現。
2019年以來,《南開史學》刊發的學術論文中出自海外學者之手的有25篇。這些論文來自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史等多個研究領域,問題意識突出,展示出迥異的學術風格及思路,體現了比較前沿的海外學術動態,釋放出極大的學術信息量。
集刊關注近年來頗受重視的生態文明史、醫療社會史,努力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兼及理工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形成新文科的學術特色。圍繞醫療史研究,集刊先后發表古希臘人對于瘟疫認識變化等文章,以求古為今用。
在堅持質量的同時,青年才是學術的未來,最具有創造力?!赌祥_史學》積極扶持青年學者的成長,在已出版的刊物中,來自青年講師、博士生的論文比重在增加,其中不乏高質量的論文,極大激發了青年學者獻身史學研究的熱情。
今后,《南開史學》仍將持續關注思想史、社會史的主題,在推動大國關系史、以中日為中心的東北亞國際關系史研究方面持續著力,致力于歷史學門類下多學科的融合發展,推動跨學科交叉研究,探索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尋求新文科建設的新路;將利用南開史學的優勢,以中外文明互鑒為主題,分別就文明探源、中外古典文明比較、五百年來中外文明走向形成特色專欄,既回應時代熱點,也力圖在中外比較的視角下思考中國的歷史之路及未來發展的方向,從文明互鑒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的營養,回應時代需求。
?。ㄗ髡呦怠赌祥_史學》主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