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貫徹、闡釋解讀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團委、中國社會科學網聯合開設【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欄目,邀請青年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理論和學術優勢,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聚焦事關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系統化、學理化闡釋。
龍國貽,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擔任所工會副主席、中央和國家機關第一屆青聯委員。主要從事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研究。在《中國語文》《人民日報》等權威報刊發表學術理論文章數十篇,代表專著為《藻敏瑤語語音研究》,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對策信息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婦女工作干部”等獎勵或稱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戰略高度,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整體單列專門闡述,對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工作作出統一部署。這是一個重大創新,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視以及對三者之間關系的把握已經形成規律性認識。我們要提升站位、統一認識,深刻領會、全面理解,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成就離不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卓越貢獻
新時代十年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十年,教育、科技、人才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發揮了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十年來,我國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2.9萬所,在校生2.9億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8.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4%,歷史性解決了長期存在的失學輟學問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91.4%,如期實現普及目標。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進入普及化階段。十年來,我國大中專院校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上億名畢業生,繼續教育每年為各行各業培訓上億人次。教育發展實力和服務能力有效增強,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均不低于4%,是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在全國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務、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國家級三大科技獎勵項目中,高校參與比重和貢獻份額超過60%,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由高校承擔。
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處于核心地位。十年來,我國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A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在中微子振蕩、鐵基超導、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北斗導航全球組網,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號”成功問世,自主第三代核電機組“華龍一號”投入商業運行,“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成功投產。十年來,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科技集群前10位,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人才是富國之本、興邦大計。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十年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的取得,靠的是人才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和創新創造能力的有效發揮。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宏大、門類最齊全的人才資源大國。2021年研發人員的總量是2012年的1.7倍,居世界首位,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三年穩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從2012年的第34位快速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在實現中國夢“關鍵一程”上,從脫貧攻堅一線到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現場,從科技創新前沿到區域協調發展實踐,處處閃耀著人才的身影,凝結著人才的智慧和汗水。十年來,人才隊伍快速壯大,人才效能持續增強,人才比較優勢穩步增強,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隊伍加速集結,呈現出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萬馬奔騰的生動景象。
新征程上必須緊緊依靠教育、科技、人才整體作用的全面發揮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甭鋵嶞h中央這一重大部署,必須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上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勇于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錨定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運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教育、科技、人才發展作出新部署新安排,并將“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列入2035年我國發展總體目標,恰逢其時,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這是在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特別是新時代十年偉大成就基礎上作出的科學謀劃,是對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豐富發展,是對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部署。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必須站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把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內在貫通,將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統一起來,堅持三者協調推進、一體推進、深入推進,使教育、科技、人才更好發揮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確保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復雜交織,要在發揮教育、科技、人才事業整體作用上贏得主動。縱觀人類發展史特別是世界各國現代化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教育、科技、人才構成了促進創造和激發創新的戰略支點。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變之深、變之巨、變之烈,教育、科技、人才愈發成為大變局中決勝制勝的關鍵變量,各主要國家紛紛將其視為戰略博弈的主戰場,圍繞創新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誰牽住了創新這個“牛鼻子”,誰下好了高質量發展的“先手棋”,誰掌握了科教人才的“主戰場”,誰就能贏得先機、贏得主動、贏得優勢。反之,則會造成被動,造成發展動力衰減,形成能力天花板。特別是當前國際環境愈發嚴峻復雜,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紀疫情、中美博弈等各種“黑天鵝”“灰犀?!笔录淮未尉疚覀儯航逃?、科技、人才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具有長遠和全局意義。要想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挑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必須緊緊依靠教育、科技、人才整體作用的全面發揮,夯實筑牢民族和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自主性、安全性、持續性,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全方位跨越式發展。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演變,世界發展進入大教育、大科學、大人才聯動時代。一方面,人民群眾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愈發深入,學科交叉滲透,技術匯聚融合,科技創新復雜性愈來愈高,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更加亟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學習教育模式不斷迭代,科研范式面臨變革,產學研用深度融通,從學習到教育、從創新到轉化、從物到人的連接更加緊密,創新對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塑更加迫切,創新活動的組織方式、政策安排、制度文化等系統性重構。唯有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才能為建設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涵養源頭活水;唯有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才能充分釋放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激活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唯有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才能為科技創新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這就需要把教育、科技、人才之間壁壘拆解、鏈條打通,圍繞布局調整、結構重塑、機制創新、能力提升、模式變革等各方面聚焦發力,進行前瞻性謀劃、整體性部署、一體式推進,有效提升整體效能,努力塑造創新發展的引領態勢和競爭新優勢,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全方位躍升和跨越式發展。
推薦閱讀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63】李凱旋:科學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要義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61】賀之杲:以真正的多邊主義彰顯大國擔當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60】閆冰倩:一切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59】王天玉: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 奮力開創勞動法治新格局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58】梁亞倫:新時代新征程高校青年工作的創新進路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56】楊子榮:構建高質量國家金融安全體系
【社科青年說·二十大精神筆談55】鄭聯盛: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