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前沿領域研究有助確立科研主導地位
2023-01-18
作者:王悠然/編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奧地利維也納復雜性科學中心官網日前報道稱,該中心數據科學家維托·D. P.塞維迪奧(Vito D. P. Servedio)和該中心主席、維也納醫科大學復雜系統科學教授斯特凡·瑟納(Stefan Thurner)等人研究發現,如果一個地區希望在某一新興科研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就應盡早研究該領域。
眾所周知,一個地區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的能力是未來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但關于新的科研領域是如何產生的、該領域內的領先優勢是如何實現并維持的,人們還知之甚少。人們通常認為,一個地區若想在某一新的科研領域起步、建立并延續主導地位,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科學家。
這項新研究借助大型數據庫“維度”追蹤了半導體研究、胚胎干細胞、互聯網研究這3個領域的科學家在世界各地的流動?!熬S度”數據庫覆蓋了全球9.8萬家科研機構、約2000萬名科研人員,塞維迪奧等人根據科研人員就職機構的變化推斷他們所在地區的變化,進而了解哪些地區吸引了具備特定知識和技能的科學家。
針對半導體研究領域,塞維迪奧等人分析了1941—2019年全球1633個地區的2011170名科研人員和5062639篇文章;針對胚胎干細胞研究領域,他們分析了1941—2019年全球1161個地區的752575名科研人員和1083100篇文章;針對互聯網研究領域,他們分析了1956—2019年全球1032個地區的109098名科研人員和246953篇文章。
結果顯示,一個地區在某一科研領域獲得主導地位不需要有最低數量的科學家;地區科研能力的積累過程具有普遍性,適用于幾乎所有地區,且呈無標度增長模式?!盁o標度增長”概念來自無標度網絡,這種網絡的度分布符合冪定律:在無標度網絡中,少數節點擁有大量連接,大部分節點只和少量節點相連。無標度增長是一種優先依附機制,類似于“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節點獲得的新連接數量與已經擁有的連接數量相匹配。因此,一個地區如果較早進入某一新的科研領域,就會吸引更多從事相關研究的科學家來到本地區,使這個地區在該科研領域的實力增強并獲得主導地位。
如果一個地區未成為某一科研領域的先鋒,但希望能夠實現后來者居上,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例如,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半導體科學技術長期由美國硅谷主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才“入場”。但自2006年起,中國已成為該領域的主導者。塞維迪奧等人專門研發了一個模型來分析中國在半導體研究領域的追趕式發展進程。根據該模型,來到中國并發表科研文章的半導體科學家數量從2007年開始超過硅谷。得益于數10年間持續的戰略性投入,中國在半導體研究領域奮起直追,縮小了與先來者的差距。
“中國擁有一些增長速度全球領先的科研機構,展現了產出高影響力研究成果的能力。這說明,盡管某一科研領域的先鋒地區或國家具有一定優勢,但后來者未必不能追趕上甚至超越這些國家,不過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行?!比S迪奧等人表示,“此次研究所用的模型是一種簡化版,很顯然,在某一科研領域取得成功還涉及其他因素,這將是我們未來研究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