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層”是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
2023-01-20
作者:姚曉丹/編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報綜合外媒報道 世界銀行官網1月12日發文表示,許多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全要素生產率之間存在差距,為尋找這種差距存在的原因,企業規模分布的跨國差異成為學者關注的重點。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與“消失的中間層”以及不利于中等規模企業發展的市場摩擦和政策扭曲有關。所謂“消失的中間層”,一般是指就業市場、企業發展、消費模式、個體財富等方面的頭部效應和分化加劇。
為了研究不同國家間的全要素生產率是否與企業規模的分布有關,研究人員在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4個國家進行了調研,較為全面地收集了這些國家的企業信息,其中也包括非正規企業的信息。他們發現,“消失的中間層”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概念,相關二元存在的陳述掩蓋了問題的相關性,但從調研所獲得的數據來看,在就業市場上確實存在“消失的中間層”,而非正規企業數量較多可能是這種問題存在的原因。
研究人員發現,在調研所涉及的國家,大多數勞動者受雇于小型或大型企業,在中等規模企業就業的人員數量遠低于小型或大型企業。這種現象反映了樣本國家企業規模分布的固有特征。在就業領域,“消失的中間層”并不是樣本國家為數不多的大型外資企業或國有企業造成的,而很可能與非正規企業有關,因為在這些國家,非正規企業的數量要遠多于正規企業。研究人員還觀察到,在第一次進入就業市場的勞動者中間并不存在“消失的中間層”這一問題,進入小型、中型和大型企業工作的勞動者數量差異不大,但是一段時間之后,部分原本在中等規模企業工作的勞動者轉入了大型企業或者是中等規模企業自身發展成了大型企業,而原本在小型、非正規企業工作的人員數量變化不大。
在研究人員看來,“消失的中間層”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指標,因為它表明企業間存在重新分配勞動力的可能。人們不應簡單地將“消失的中間層”解釋為缺少中等規模企業,而應當將其與生產效率和規模經濟聯系起來,通過降低企業注冊成本和加強執法來控制非正規企業規模,促進正規企業的發展與生產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