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蘊含了中國自然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又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哲學思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是基于傳統發展的一種理念創新。有別于許多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完成后或工業化后期才開始全面系統地治理環境污染和修復生態,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已經較早地意識到治理環境污染和保護生態的重要性,并從法律法規、宣傳教育等多方面采取了積極措施。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超越了西方工業化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模式,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相融合,成為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上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綠色”確定為新發展理念之一,明確“污染防治”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時代10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不僅為全球貢獻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積,也讓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了普惠群眾的民生福祉。中國在創造舉世矚目生態奇跡的過程中,逐漸轉變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在綠色低碳轉型、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系統保護等方面也存在短板,還需要久久為功,持續推進。一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產業、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等舉措,推動產業結構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二是優化能源供給結構,通過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風能源、硅能源、氫能源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積極推動傳統化石能源的綠色低碳開采和高效清潔利用,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供給體系。三是建立健全綠色制度體系,通過協同推進自然資源核算制度、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政績考核制度、環境管理制度、地區間環保協調和利益平衡制度、綠色經濟政策、綠色技術創新政策,引導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四是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運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做到精準治污,統籌水資源、土壤資源、礦產資源的協同控制,做到科學治污;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做到依法治污。五是提升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通過遙感技術、航空無人機、移動巡護監測車和地面觀測設備等多種監測手段協同監測,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空間的監管與保護。同時,加強生物多樣性的宣傳教育和推廣普及,提升群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度。
面向未來,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同時,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造福人民、惠及世界,加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中國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與綠色發展耦合研究”(18BJY101)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褐袊鐣茖W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