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泛在互聯等技術的快速演進,網絡空間已成為繼陸、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主權空間。網絡空間安全關系到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網絡空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競爭?!迸囵B優秀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是保證國家在未來網絡空間競爭中獲得優勢的重要保障。
我國網絡空間安全的內涵和學科知識體系
當今時代背景下,網絡空間安全的內涵日漸豐富,不僅涉及傳統的物理域安全和信息域安全,并且延伸到認知域安全和社會域安全。其中,認知域安全主要是關于網絡空間傳播的信息內容對國家政治以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影響;社會域安全要求確保不因線上信息傳播,導致線下現實社會出現經濟安全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暴力恐怖事件以及群體性聚集事件等。同時,網絡空間安全學科體系涵蓋密碼學及其應用、網絡空間安全基礎、系統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等。從交叉學科的角度來看,網絡空間安全是一個以密碼學等基礎理論為核心,以信息通信、計算機科學、系統控制和認知科學等技術體系為支撐,以服務國家安全需求、保障社會各領域安全防護為應用的交叉性學科體系。
我國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我國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取得較快發展,以高等院校為主體的人才培養穩步推進,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體系初具規模,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力度逐步加強。2015年6月,為實施國家安全戰略,加快網絡空間安全高層次人才培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在“工學”門類下增設網絡空間安全一級學科;2016年6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門發布《關于加強網絡安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意見》,指出“支持網絡安全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探索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模式”;2017年9月,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公布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7所高校入圍,2019年9月公布了第二批4所入圍高校。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網絡空間安全學科整體建設規模和水平仍不能滿足網絡空間安全產業發展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據有關部門統計和預測,2020年我國網絡空間安全人才需求量為155萬人,到2027年,我國網絡空間安全人才需求量將達到327萬人,而目前我國每年高校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規模與國家對網絡空間安全人才的需求量還有較大差距。
為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發展戰略,針對網絡空間安全人才短缺等問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面參與了安徽省合肥市關于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試點改革工作,其中包括將建立具有創新性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新機制,重點解決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優質師資隊伍短缺、產學研融合不足等問題。
構建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新機制
面向未來,應當努力實現網絡安全教育、技術、產業“三位一體”,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是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的三大核心主體,應圍繞核心主體來構建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的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新機制,形成網絡空間安全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制度政策體系。
——探索基礎人才培養校企聯合培養機制,打造網絡空間安全教學教研平臺
當前,在我國網絡空間安全基礎人才教育領域,仍存在教學與實踐脫節、高校與企業產學研融合不夠、高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能力參差不齊等現實問題,直接導致網絡空間安全人才缺口較大,不能有效支撐國家需求。
在有關部門的統籌指導和規劃下,近年來,我國開展了慕課平臺和虛擬教研室的建設工作,而如何讓慕課平臺和虛擬教研室協同工作,建立符合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特點的校企聯合教學教研平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慕課平臺側重新形式的教學活動,以新型教育方式作為載體,探索以高水平、多層次、全覆蓋的慕課平臺為基礎的網絡安全教育實踐新思路。虛擬教研室側重教師間的教研活動,以提高國內網絡空間安全整體教師水平為目標,著眼于解決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教學資源不均衡、師資隊伍短缺等問題。慕課平臺和虛擬教研室協同工作,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還應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具有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特色的培養體系。具體而言,建設目標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聚合優勢,重構教學實踐設計。整合國內高水平高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建設經驗和國內網絡安全一線企業的網絡空間安全實踐人才培訓資源,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課程基礎,探索新形態教學研究共同體的建立,形成高效便捷、形式多樣、“線上+線下”結合的教研模式,提供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實踐教學建設的新范式。
第二,匯集資源,建設創新教學平臺。整合校企資源,利用在線課程形式,梳理網絡空間安全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構建核心知識圖譜和符合高校網絡安全相關專業教學需求的大規模慕課平臺,同時建立模塊化、開放性、創新性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實踐平臺,提升教學研究的意識,凝練和推廣教學成果。
第三,優化機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平臺建設,加強對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實踐方面的體系構建、課程實施、內容梳理,推動教學方法、手段與評價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建立和推廣“做中學”“聯網訓”“眾籌機制”等創新性教學模式。
第四,強化輻射,擴大教學實踐效益。充分發揮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國家級教學團隊、企業一線技術團隊的示范引領作用,開展常態化教師培訓,探索和推廣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實施方案,促進試點高校一線教師教學發展,實現對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高校的輻射效應,提高全國不同層次學校的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水平。
——探索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新型產學研體系,組建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
在我國網絡空間安全技術領域,技術創新與國家戰略需求、戰略規劃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脫節現象,包括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數據安全與信息內容安全等國家網絡空間安全重點工作方向缺少交叉融合研究實踐。
高校在基礎知識研究和創新方面具備優勢,但是在技術成果轉化和應用方面卻存在不足。此時,建立綜合性研究院,聯合優勢科研資源,由企業高校共同參與項目研發、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勢在必行。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應探索以網絡空間安全協同創新為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運行機制,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致力于引領我國網絡空間安全技術創新的關鍵性和前瞻性發展。
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的主要任務為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企業孵化等工作,其建設思路可以采用“一中心兩平臺”模式,即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中心和網絡空間安全應用技術研發平臺、網絡空間安全前瞻技術研發平臺。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中心針對網絡空間安全知識體系存在的“碎片化”、人才評價指標不合理、人才就業方向單一等問題,在交叉學科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深入探索和創新。網絡空間安全應用技術研發平臺和網絡空間安全前瞻技術研發平臺推動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應用技術研發和前瞻技術布局,平臺可由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和合作企業共建,按照開放、共享、共贏理念開展協同創新攻關。
——探索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落地新機制,建立網絡空間安全產業生態圈
當前,我國企業對網絡空間安全的投入比例仍普遍低于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從而使我國網絡空間安全產業整體規模偏小。這一方面會導致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數量不足,另一方面,網絡安全專業的畢業生可能難以在合適的崗位上發揮作用。
為解決上述問題,可以聯合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以網絡空間安全為主題的產業生態圈,同時,以人才引進為主線,打造網絡空間安全產業鏈“雙需”對接平臺,常態化組織開展各領域企業和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對接活動,重點鼓勵如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和網絡空間安全企業開展深度對接,發掘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在各領域的需求,確保網絡空間安全領域人才能夠與相關產業對接落地。
作為國家首批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建設示范項目高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目前與合肥市正展開深度合作,依托該校在網絡空間安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經驗,結合國內產業發展多方面資源,面向國際國內網絡空間安全新形勢、新需求、新挑戰,力圖通過教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的方式,探索出我國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作者:俞能海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吳文濤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專項工作助理、工程師;張衛明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副院長、教授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