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數字經濟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我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下一步,要重點加強數字化融合應用創新,構筑更加安全可靠的數字技術體系,全方位推進行業數字化轉型向縱深發展,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強勁、更可靠的動力保障。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
一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數字經濟全面滲透和深刻影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加速融合、各類業態跨界發展,成為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暢通經濟循環的重要載體。例如,某紡織行業平臺打通了成衣企業和中小紡織企業,使中小企業從線上即可獲得更多代工需求,訂單量提升56%,利潤水平也提升近50%。數字經濟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便利的數字產品和服務培育新的消費習慣,居民消費意愿提升、消費升級潛力釋放,有力激發內需活力、培育強大國內市場。數字經濟帶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驅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國內供給需求良性循環。數字經濟打破了空間、地域限制,打通跨境經濟循環堵點,暢通供應鏈、服務鏈、資金鏈,有效發揮內需潛力,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成為強化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的重要紐帶。
二是推動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搶占時代發展先機。數字時代,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量子信息、6G等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迭代,并向高端制造、先進材料、能源資源、生物工程等方面交叉滲透,引發多領域系統性、革命性、群體性技術突破。數字經濟作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直接反映出國家數字技術發展和應用水平,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許多國家紛紛加大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布局謀劃,力圖構建數字驅動的經濟體系,重塑數字時代的國際格局。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泛濫,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將數字經濟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制高點,掌握發展主動權。
三是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經濟發展韌性。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能夠對制造業等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賦能升級,重塑生產組織方式、管理方式和商業模式,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提升供需對接效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激發傳統產業發展動能,引領經濟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向創新驅動轉變,助力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制造業數字化為例,智能制造試點企業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7.6%,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1.2%。同時,數字化轉型是企業降本增效、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疫情沖擊下,企業運用數字技術延伸、重塑新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合融通、延伸拓展,能夠有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推動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
我國具備加快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良好基礎條件和發展勢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統籌推動我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數字產業創新活躍,數據資源領先全球,建成全球最大的數字市場。與此同時,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基礎不斷夯實。
一是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優勢。在通信基礎設施方面,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全國所有地級城市均建成光網城市,光纖網絡接入帶寬實現從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累計開通基站總數達1072萬個。其中,5G基站達222萬個,全國所有地級市和縣城城區實現5G全覆蓋。數據和算力基礎設施方面,全國數據中心規模超過590萬標準機架,建成153家國家綠色數據中心,建設智能算力中心超過40個。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方面,網絡、平臺、安全體系以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基本建成,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五大頂級節點穩定運行,二級節點覆蓋29個?。▍^、市)。數字技術設施的優勢為我國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了堅實的戰略性、先導性發展優勢。
二是規?;臄底之a業生態優勢。在數字產業整體發展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1.6%,營業收入從7萬億元增長至14.1萬億元,在工業中營業收入占比已連續九年保持第一,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收入從2.5萬億元增長到9.6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6.1%。在新興產業成長方面,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大數據產業規模達1.3萬億元,并成為全球增速最快的云計算市場之一,2012年以來年均增速超過30%,產業創新活力不斷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方面,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27.6萬件,占同期全社會發明專利授權量的39.6%,關鍵數字技術中人工智能、物聯網、量子信息領域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產業生態優勢為我國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供了優質的發展資源和涌流的創新活力。
三是豐富的數字化轉型發展經驗。在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鋼鐵、汽車、裝備、電子、石化等行業領域大規模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網絡協同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已經達到55.3%,數字化研發工具的普及率達到74.7%。工業互聯網應用方面,工業互聯網已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全國累計已建成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150家,工業設備連接數超7900萬臺套,服務工業企業超160萬家,“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超過3100個。智能制造方面,試點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高45%、產品研制周期平均縮短35%、產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數字化治理方面,2021年,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名用戶超過10億人,超90%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最多跑一次”,平均承諾時限壓縮超過一半以上。數據價值化方面,2017年到2021年,全國省級公共數據開放平臺由5個增至24個,開放的有效數據集由8398個增至近25萬個。2021年11月,上海數據交易所揭牌成立,受理掛牌和完成掛牌的數據產品超過100個。數字化轉型經驗優勢將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揮強有力示范性、引領性作用。
進一步提升面向新時代的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高質量融合發展能力
一是充分釋放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潛能,加快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應用創新。將5G網絡建設同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需求結合起來,加快行業專用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提高制造業園區、企業5G網絡覆蓋率。利用5G等新型網絡技術升級改造工業網絡,持續完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擴大標識服務范圍,推動標識規?;瘧?,構建綜合型、行業型、專業型平臺體系。引導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聚焦行業共性痛點,重點發力高價值、大顆粒解決方案,推動平臺在應用中迭代優化和能力提升。充分發揮智能算力中心作用,引導行業積極研發、推廣人工智能科技在制造、金融、交通、醫療健康、民生服務等領域的融合應用。
二是著力打造安全、可靠、先進的數字技術產業體系。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新型舉國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圍繞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以及量子通信、神經芯片等前沿技術布局,加大基礎性、公共性科研項目投入,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支持自主開源社區、開源項目建設,推動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入推進產業鏈強鏈補鏈,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智能硬件等重點產業鏈,加快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增強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與供給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和具有產業鏈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構建自主可控產業生態。
三是深入推進面向實體經濟各類場景的數字化轉型和數字化治理發展變革。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不斷拓寬數字化應用的深度與廣度,提升覆蓋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方案的供給能力。以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帶動能源電力、鋼鐵、石化、建筑等重點行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助力構建綠色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以數字化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探索基于數字化的新模式新業態。建立健全工業數據分級、分類管理的標準和制度,完善主要行業數據資產價值評估標準,以可信工業數據空間和數據治理為抓手,推動工業數據可信流通,提升工業企業數據管理治理能力和數據資產化水平。加快經濟大數據系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等研發,不斷提升信息技術支撐服務能力,更高水平賦能國家治理和服務民生。圖片
作者:朱敏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研究所所長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