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1963年生,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委員。
李稻葵主要研究方向為政府與市場經濟學、中國經濟、國際經濟、經濟發展等,現任國際期刊Journal of Government and Economics聯合主編。代表著作有Economic Lessons from China’s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百年變局下的中國經濟》《中國的經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濟學總結》《中國方案1.0》《中國經濟的未來之路——德國模式的中國借鑒》《重啟:新改革時代的中國與世界》《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研究》《亂世中的大國崛起》等。
李稻葵先后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委托課題等多個項目,著作及課題成果曾獲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等。并曾獲北京市京華獎、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等榮譽。李稻葵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參加“學術中國·2022”國際高峰論壇,倍感榮幸。今天,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以下問題——中國經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角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大變局的基礎性變化就是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畢竟經濟是政治、外交、軍事等活動的基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現在經濟方面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過去70年以來不斷深化的經濟全球化出現了逆轉趨勢,突出表現為二戰后作為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美國轉向了貿易保護主義。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臺后發起貿易摩擦,頻繁退出多邊貿易條約,阻撓WTO訴訟機制的正常運轉。拜登政府執政以來,雖然嘗試重建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但在經濟全球化議題上基本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美國優先”的立場,強調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和保障供應鏈安全。與美國形成鮮明對照,中國成為了經濟全球化堅定的支持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論壇、G20峰會、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聯合國大會等眾多國際重要場合反復表明中國捍衛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并通過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主動降低關稅與外資準入門檻、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加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一系列實際行動,踐行承諾,主動擴大對外開放,并主導創立包括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在內的眾多新型國際組織。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逆轉的背景下,中國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為此我們先做一點簡單的分析。
第一,應該認識到中國經濟發展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過去十多年我和我的團隊通過查閱中央和地方的歷史文獻,根據原始數據計算北宋、明朝以及清朝經濟活動的總量,發現中國經濟以北宋為起點,占全球經濟的比重是逐步上升的,1600年明末的時候達到最高峰,占全球GDP的34.6%,此后逐步下降。西方國家第二次工業革命全面展開時,中國占全球經濟活動總量呈斷崖式下降。到改革開放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占全球總量4.9%;改革開放后,中國搭上了經濟全球化的快車,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GDP增長遠超全球平均速度,目前占全球GDP比重上升到20%左右。因此,我們今天所見證的中國經濟崛起是過去400多年來的第一次。對比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歷史上經濟快速增長的40年,從占世界經濟比重上升的幅度可以發現,改革開放40多年間,中國貢獻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增長,且這一增長今天仍在持續。
第二,回顧歷史上經濟全球化的歷程,發現存在幾個基本規律。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為此展開了一項課題研究。我們發現,全球化本質上是世界經濟從封閉均衡向開放均衡躍遷的過程,這個過程既不是自發產生的,也不是由單一的霸權國主導推動的,而是一個眾多參與主體之間互動博弈的結果。為了使世界經濟從封閉均衡走向開放均衡,需要一個具有全球領導力的國家來推動實現,而全球化領導者本身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即技術優勢、市場優勢,以及再分配制度優勢。技術優勢指領導者在全球先進產業中掌握著技術領先優勢,從而可以通過經濟全球化獲取超額壟斷收益,這是領導者愿意主動引領經濟全球化的前提條件;市場優勢是指領導者本國市場規模足夠大,從而能夠通過主動對外開放吸引其他國家跟隨開放;再分配制度優勢指政府能夠有效平衡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內利益分配問題,從而形成本國整體對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政治支持,保障領導者能夠持續引領經濟全球化。
經濟學、社會學論壇研討
回顧歷史上若干輪全球化,包括19世紀中期英國領導的經濟全球化以及20世紀美國領導的經濟全球化,都印證了這三個基本條件。英國工業革命后在紡織業和鋼鐵業等重點領域占據了技術優勢;遍布全球的殖民地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具備了市場優勢;同時,英國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具備了再分配制度優勢。我們的研究發現,二戰以后的較長時間里,美國經濟也同時具備了成為全球化領導者的技術優勢、市場優勢和再分配制度優勢。然而今天,支持美國作為經濟全球化領導者的三個基本條件正在逐步喪失。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崛起的背景下,美國國內統一大市場的相對規模正在逐步縮??;美國的很多產業,特別是實體經濟的技術優勢和相對競爭力也在下降;與此同時,美國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也導致了其社會經濟制度的再分配能力的下降。
第三,中國正在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國際場合反復表明中國捍衛經濟全球化的堅定立場,提出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升全球發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具備成為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三個基本條件。
首先,中國的統一大市場正在形成并完善,中國眾多主要產品的產量和消費量已經高居世界第一。其次,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發展迅速,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以及綠色能源等細分領域取得了領先優勢,同時中國教育體制培養出了大批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引領經濟全球化積累了一定程度的技術優勢。最后,中國擁有較強的國內再分配能力,在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許多區域、產業曾受到了巨大沖擊,通過政府、企業和勞動者的共同努力,中國經濟成功應對了開放帶來的諸多挑戰,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完善,初步具備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再分配制度優勢。當然我們必須看到,除了上述三個條件外,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還提出了包括“一帶一路”、“雙碳”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讓世界矚目的國際發展倡議或理念,正在被各國逐步接受。有理由相信,中國正在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
那么,中國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持續努力,才能真正成為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引領者?本質上講,為進一步釋放中國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巨大潛力,中國仍需繼續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夯實基礎的前提下,逐步學習和適應作為經濟全球化引領者的角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同主要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在創新鏈條較長的產業以及基礎科學領域仍然存在許多技術被“卡脖子”的問題。因此,應堅持科技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大在重點領域的研發投入和人才培養,對內通過科研體制改革,對外通過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提升我國的自主創新水平。
其二,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仍需進一步釋放,當前中國國內限制要素自由流動的壁壘仍然存在,阻礙著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內需的充分釋放。因此,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不斷釋放我國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
其三,中國的再分配制度仍然蘊含著巨大的改革紅利,要加快推動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全面深化再分配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勢,讓全體中國人民從發展中共同受益,形成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強大社會共識。
其四,中國國際化的軟實力仍有待提高,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時間較短,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興國際組織也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中國仍需持續積累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經驗,探索與其他國家協商談判的方式和路徑,并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溝通能力與國際組織工作經驗的人才。
最后,與今天的主題非常契合的是,中國的社會科學研究,尤其是與經濟學有關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國際化,要站在新型經濟全球化的制高點來認真研究回應國際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當前經濟學主要學科體系仍是在上一輪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形成的,還是西方學者主導建立的。在這方面,中國社會科學界必須奮發努力,抱著謙虛開放的心態,與國際同行共同交流研究,以此推動中國引領的新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