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戲曲歷來重視“寓教于戲”,這無疑是儲存美育基因的思想寶庫,豐饒且厚重?!霸娢碾S世運,無日不趨新”,文化與時代交相輝映。在倡導“增強文化自信”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時代,得益于數字媒介的助力,作為“禮樂教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戲曲何以立足傳統美育觀,回答“美”和“育”在當下指向未來的新進展和新可能,已經成為推進新時代美育建設的一個現實課題。
立足傳統 古為今用
美育者,“美”與“育”之融合并應用也。美是內容,育為目的,文化藝術是主要載體。于個體而論,美育有益于陶冶情感、升華人格;于社會而言,美育有助于培養勇擔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一者,傳統戲曲是集“唱念做打”于一體的綜合舞臺藝術,程式嚴謹,講究寫意,無論思想主題、舞臺表演還是文本詞章、音律服飾,都能構成具體的美育內容。它既能承載和傳播文辭、唱腔、身段、程式與意境之美,亦能在古為今用的意義上,熏陶今人的藝術情感,提升其感知美、鑒賞美的能力。在呼喚“以美育人”的時代,其意義無需贅述。二者,傳統戲曲植根于民族土壤,千百年來是國人最喜聞樂見,也是傳播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形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傳統戲曲中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著最強烈的家國情懷,經由眾多廉潔奉公、孝悌忠信、自強不息等人物形象與傳奇故事的描繪,啟智潤心,立德鑄魂。這些內含于戲曲藝術中的“仁義禮智信”等人文價值觀,將接軌新時代,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奠定思想基石。
傳承與發展是傳統戲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重塑美育觀不可或缺的兩個維度。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立根與革故鼎新的關系。不可脫根而使“新”虛脫,更不可惟求“新”而致根萎縮。時代的發展考驗著傳統戲曲接續美育傳統與重估現實審美需求的調適能力,但說到底還是重在傳承的問題。要發掘傳統美育觀在文化自信語境中的當代價值,首先要確定傳統戲曲中哪些美育要素能夠成為滋養民族精神與價值觀的源泉,古為今用,生生不息。換言之,傳統戲曲要有鮮明的對話時代意識,剔除自身中不合時宜的思想主題,以及其中僵化的審美模式。更重要的是,傳統戲曲要堅定地立足“寓教于戲”之傳統,并批判地加以傳承,絕不舍棄“戲以育人,曲以化人”這一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立場,激發其在當下的情感共鳴,將“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肩負到底。
立足時代 守正創新
美的價值與現實意義得以永恒延伸,離不開藝術的逐時嬗變、守正創新。從元雜劇走向成熟到地方戲百花齊放,傳統戲曲發展的漫漫歷程,見證了時代潮流重構審美觀念的事實。從審美趣味的崇尚來看,傳統戲曲走過了一條由俗致雅,由雅走向綺麗,又從綺麗回歸俗之本色的變革之路。從美育理論的踐行觀之,曲以載“道”的美育主題也歷經了承載封建倫理之“道”向現代性意義上的啟蒙救亡、新民立人之“道”的嬗變。20世紀80年代,為響應培育“四有”新人的號召,傳統戲曲又與時俱進地吸納了培養藝術鑒賞力的主題,過渡到以培育健全人格為“道”的人文美育階段。時至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在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著傳統戲曲展現弘揚美德、服務人民的時代風貌。是以,守以美培元之正,創文藝表達之新,是新時代傳統戲曲與時代旋律同頻共振的新征程。
美育有“為”是回應時代之邀。新時代,數字技術的影響無處不在,傳統藝術的審美空間被前所未有地打開。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碎片化的、視覺主義的審美趣味極大地啟發了傳統戲曲美育內容的更新,推動傳統戲曲順應時代變革,將新媒體變成促進大眾感知戲曲魅力的有效手段,從文本、音樂、表演和舞美各方面推陳出新,使得曲中人、曲中事、曲中情在互聯網空間流動并“活化”起來,大大拓寬了審美視野。另一方面,技術時代對娛樂至死的推崇,也不可避免地打開了道德危機、信仰迷失的潘多拉之盒。作為精神修復“工具”之一,傳統戲曲有責任發揮天然的講故事優勢,讓各類關于懲惡揚善、崇德向善的敘述均成為激發大眾完善自身、滋養靈魂的反光鏡,將積淀厚重的“美風化”傳統融入當代美育實踐的創造性轉化之中。
美育必“為”是回答時代之問。作為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載體,傳統戲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準則,開辟面向文化自信時代的美育向度。首先,在彰顯“美”的意義上,回歸戲曲藝術的本質,發現、詮釋并傳承經典劇目,多維度地闡釋戲曲獨特的文戲聽腔、武戲看功的藝術之美。其次,在傳播“美”的層面,挖掘傳統戲曲中凝結著的人類共同的美學認知與價值認同,橋接傳統與當下,連通中國與世界。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國內外舞臺演出的巨大成功,可為力證。再次,在踐行“育”的高度,突出曲以化人的力量,以精神洗禮促進人格養成,積極響應新時代“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育要求。
立足人民 強化擔當
傳統戲曲得以持續生產“以美育人”的宏大力量,一因具有經典意識,能在“抽離現實”的境界中彰顯戲曲情韻和技藝,引領并提升大眾感知、評鑒與創造美的能力;二因具備人民性,能充分重視不同時代的大眾對文本和演出的審美反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果說塑造經典是傳統戲曲美育之根,那么堅持人民性就是其美育之魂。傳統戲曲濫觴于勾欄瓦舍,是民間文化當之無愧的主流樣式。民間性的文化基因決定了它的美育定位是立足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熏染并教化大眾?!叭嗣竦男枰俏乃嚧嬖诘母緝r值所在”,進入新時代,人民的文藝就是要“抒寫多彩的中國、進步的中國、團結的中國,激勵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以戲曲作為美育載體,凸顯的是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滿足人民審美文化需求的使命擔當。
“以人民為中心”,是秉承傳統戲曲“足民之需”立場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定義文藝的本質屬性是人民性。傳統戲曲出身于“里巷歌謠”,是最接地氣的通俗藝術,既汲取民間滋養求發展,又以“美”與“道”反哺人民,始終體現“向民之心”的價值追求。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戲曲的民間之根不僅不能斷,而且要更加堅定服務人民的信念,從緊扣時代脈搏、飽含大眾情感的時代內涵出發,描繪建設文化強國的精神圖譜,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從而引領人民從優秀戲曲作品中汲取奮進力量,書寫新征程的新輝煌。
培育文化素養深厚的時代新人,是推進傳統戲曲美育觀創新發展的破題之舉?;ヂ摼W的普及,不僅拓寬了傳統戲曲的無形舞臺,也催生了眾多潛在的“新”觀眾。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媒介平臺上,戲曲隨時可播、隨地可放,與有形舞臺相比,新觀眾獲得的審美價值之寬度與廣度,已遠遠超越了一桌二椅帶來的觀劇體驗。傳統戲曲若想求取蛻變新生,就應積極挖掘數字藝術形態以發展數字美育,留住老觀眾,吸引新觀眾。而讓戲曲傳承之路走得更遠,重中之重是培育新時代的青少年,“尤其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作品作為美育教材的主干來培養我們青年一代的正確和健康的審美觀念”,立德樹人,為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提供綿延不絕的精神食糧。美育踐行促成長,戲曲揚帆正當時!在當下,我們欣喜地發現,戲曲進校園的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且收獲了喜人成效,這正源于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美育需要。
綜而述之,作為新時代美育體系建構的重要一環,在弘揚“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當下,踐行傳統戲曲美育有著深刻的時代意義?!案玫匕l揮戲曲藝術在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的獨特作用”,一要高揚“立足傳統”的旗幟,挖掘傳統戲曲獨特藝術魅力及其美育功用的當代價值;二要把握“立足時代”的方向,開辟數字技術和文化自信賦能傳統戲曲創新發展的美育新向度;三要堅定“立足人民”的宗旨,強化傳統戲曲服務人民及培育時代新人的擔當意識。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