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胡子軒)1月8日,在第二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期間,“智庫對話2023:年度回顧與展望”以線上會議直播形式舉行。南京藝術學院副校長、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李向民教授主持會議。
“第二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智庫對話2023”線上會議合影
專家共話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原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部主任、北京觀恒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祁述裕教授闡述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探索中國道路的重要內容,指出精神生活是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別,是高尚生活的重要標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渝探索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中國道路;通過不同方式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顯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提出了當前文化領域法治建設面臨的規則透明度、程序權威性、執法主體定位、法治水平等主要問題。他認為,文化行業的法治目標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公共效益首位;規則的公開透明,細則可操作性;程序的正義合法,用法治治理代替輿情治理;健全的協商制度,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促進行業公平競爭、有序發展;建立完善的法規、政策、行業規范;職業倫理的獎懲體系。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少峰認為,元宇宙涵蓋了數字技術和互聯網;不同的行業和業態,與元宇宙的關聯度是不一樣的;該領域的機構要形成自己專業化的門檻;高質量發展的元宇宙文化產業領域必須結合大眾幸福、教育、就業的需求和相關業態來建構新的商業模式。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從智庫的思想建設、研究領域、人才建設、管理體制和數字化發展五個維度出發,指出新型文化智庫建設路徑包括:一、堅持思想的獨立性和前瞻性,以生產思想服務社會為己任,積極咨政建言,謀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二、要有宏觀的戰略思維,在大視野中找到文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三、要鼓勵人才結構的多元化,始終以人才建設作為智庫發展的首要任務;四、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與戰略定位相匹配的運行機制;五、要順應數字經濟的潮流,建設數字化智庫。
云南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李炎教授從權利、位置、空間三個角度出發,對數字化時代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出了思考。他提出在數字化時代,要尊重文化生產和大眾文化消費的多樣性和多元性訴求;在全球市場競合、文化多樣性訴求、文化遺產保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家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振興,以及后疫情時代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語境下,地方性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空間范圍,對地方經濟、社會的影響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南方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李鳳亮認為,首先要深刻把握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為中國式文化現代化提供歷史機遇;其次要深刻認識中國式文化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幾重挑戰:一是在國家層面面臨文化安全的問題,對外文化傳播力、文化治理水平、文化領域開放包容性有待提升;二是社會層面,文化創新能力和文化獨角獸數量都遠遠不足,在全球文化競爭合作中起領航作用的文化航母嚴重缺乏;三是在產業層面,文化生產和消費總體比較乏力,文旅深度融合存在體制機制和技術的障礙。最后,要堅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與時代精神、價值選擇相契合;要堅持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積極探索數字化激發傳統文化能量的方式,認識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科技的結合要重視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力量。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認為,稻作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物質文明基礎,也是長江流域影響東南亞最重要的產品。稻作文明塑造了中華文化的空間形態,稻作農業培育的社會組織性造就了中國典型的農耕文明形態,創造了田園牧歌式的精神世界。長江稻作文化和黃河麥作文化之間的差異,建構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內在差異性為基礎形成的文化循環流動,支撐了東亞同一文化系統的內部大循環,江河互濟和對角線運動構成了維護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強大的內升力量。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教授表示,基于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在學理上需要認真思考和辨析如下幾個問題:一是傳統文化的“兩創”,其表征體現為“國潮”,“國潮”是典型的基于文化自信而形成的文化甚至經濟強國發展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表征;二是文化傳統的現代性沖突;三是全球語境下的文化安全問題,基于更好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文化有容乃大;四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經濟的問題,要探索中國的現代經濟之路和傳統文化傳承的共存模式,尋求中國傳統文化支撐中國模式的現代經濟發展的道路。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單世聯教授強調經濟的動力在文化,近年經濟史的研究突出強調了經濟增長依賴文化,從現代經濟發展趨勢來看,文化產業不只是經濟的一個部門,而是所有產業乃至所有經濟的模型和范本。發達國家的價值觀正在從物質轉向非物質,從經濟時代轉向文化時代。高質量發展需要價值觀的參與和引領,作為文化和經濟之間的中介,文化產業需要保持、提煉、弘揚非工具性的價值觀。要弘揚有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文化產業,要注重價值傳統,要重視文化產業的非經濟價值。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教授從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專業建設等角度,探索了文化產業學知識體系的問題。首先在哲學社會科學角度,一方面要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要提升哲學社會科學咨政服務能力,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密不可分。其次是文化產業學知識體系具備現代性、國際性、綜合性和開放性。一是現代性的基本特征是國際視野、實踐應用、學科交叉,文化產業屬性復雜并與多種學科交叉發展;二是其體系來源具備國際性;三是中國性,文化產業的研究要探討對大眾文化的研究。四是開放性,文化產業學知識體系建構發展有自身的著力點,要堅持文化至上、堅持中國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義利和合。
媒體聚焦國家宏觀政策和行業前沿話題
《福建論壇》執行總編輯管寧教授總結道:此次主旨言一是論題非常廣泛,既有國家宏觀層面戰略的視覺,又有學術理論前沿的研究,也有地方性視角的觀察等,都是文化產業領域非常重要的思考;二是亮點紛呈,各位教授的不同觀點都具有理論亮點;三是啟發良多,提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未來的方向應該從表象的傳承到內在精神、智慧的傳承。另外,在此背景下,文化“兩創”應該聚焦中國文化的精髓,尤其是文人文化,因其更能夠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也更具有國際性和現代性。
《光明日報》經濟部記者魯元珍認為,今年的論壇主題緊扣了黨的二十大對文化發展的新要求,專家們從各自所研究的領域和角度對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文化發展建設的內容進行了解讀,提出的具體思考很有啟發性,緊扣當前的國家宏觀政策和行業前沿的問題,提出了很多在當前實踐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以及解決路徑,這對于促進文化產業更高質量的發展、更好的建設文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價值。
《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魏建教授提出,文化產業行業研究很熱鬧,但又很寂寞。文化產業領域有很多新的概念、新的現象、新的東西推出來,但在紛繁熱鬧的文化現象出現之后,理論上的總結和提煉仍有不足。他指出整個文化領域的法治建設相對滯后。這些問題對智庫建設、學科建設、理論建設,包括話語體系的建設提出了急迫的需求和明確的要求。
李向民在學術總結中表示,文化產業的政策執行和產業發展有許多問題亟待探索與解決,相信隨著文化產業實踐的不斷深化和豐富,文化產業對自身的認識會越來越精準和聚焦,屆時文化產業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一定會更加完善。
據悉,“智庫對話”單元自2018年以來一直采用閉門會議形式,本年度在會議前夕臨時改變會議形式,旨在面向文化產業學界的專家學者、相關專業學生、從事和關注文化領域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分享文化產業研究最新動態,通過騰訊視頻、新黃河客戶端、學說平臺等對會議進行了全時段的直播,直播觀看人數達10萬余人次。
會議由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委員會主辦,紫金文創研究院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承辦。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