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 1月18日,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德國藍皮書:德國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聚焦“開啟‘后默克爾時代’的德國”這一主題,從總體上分析了2021~2022年德國內政外交的走勢。就中德關系發展態勢,藍皮書顯示,除了汽車等傳統合作行業,在氣候變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中德兩國之間出現了新的合作領域,兩國在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領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間。
德國是環保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先行者,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先進理念和經驗,應對氣候變化是中德最具潛力的合作議題。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是德國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德國聯邦政府通過新《氣候保護法》,根據新的氣候目標,到2030年德國應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較1990年水平減少65%,高于原先設定的55%。中國同樣致力于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并加緊制定相關減碳政策,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對于中國而言,數字經濟發展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同時對傳統生產方式變革具有重大影響。在傳統制造業處于全球領先地位的德國面對數字技術的沖擊,較早從政策層面發力,推動數字技術發展以及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2006年聯邦政府便提出“高科技戰略”,2011年提出“工業4.0”概念、2014年又推出“數字議程”戰略。博世、西門子等大型德國跨國企業較早投入數字經濟,并且成為全球數字化、智能化重要的技術提供方。但德國整體數字化程度不及預期,新冠疫情期間醫療信息采集傳輸過程中出現的滯后和混亂更暴露出德國社會數字化基礎設施的不足。根據歐盟2021年的調查,德國的數字化發展程度在歐盟27國中只排在第11位,數字經濟和數字社會指數為54.1,僅略高于歐盟平均值(50.7)。
隨著2020年9月中歐領導人宣布建立中歐數字合作伙伴關系,中德以及中歐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中歐均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挑戰,2021年歐盟發布的《2030數字羅盤》(Digital Compass),為未來10年歐盟數字化轉型勾畫了藍圖,旨在提高大眾的數字技能、培養更多ICT專家;建立安全、可持續的數字基礎設施;實現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公共服務的數字化。同時,數字化轉型又與綠色經濟密不可分,數字化是歐盟實現“綠色新政”(Green Deal)的基礎,歐盟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必須進一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這些都需要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的支撐。
如今中國在數字技術領域發展迅速,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堅持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雙方若能在尊重各自數字主權的基礎上,加強戰略對話,摒棄零和博弈思維,將在數字技術以及多邊數字治理合作方面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