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杰)1月17日,第十一屆中國南方智庫論壇在廣州以線上線下方式舉行。本屆論壇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廣東探索實踐”重大時代主題,旨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總結新時代廣東奮力推進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積極探索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廣東路徑的科學展開方式,力爭推出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和決策咨詢報告,為解決廣東在實施現代化戰略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提供理論支撐。數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與會并作主題演講和主旨發言。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張知干和廣東省社科院黨組副書記、院長王廷惠分別主持論壇開幕式和主旨演講階段。
張知干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總體戰略安排,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作出了深刻闡述。這是我們以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和理論指引。第十一屆中國南方智庫論壇聚焦“中國式現代化與廣東探索實踐”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共同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研析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及其價值呈現,展望未來美好的發展前景,意義十分重大。
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論壇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教授聚焦“以制度型開放形成廣東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重要動力”做了主題報告。他認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東在擴大開放上敢為人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在探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廣東要率先實現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的高水平開放的重要突破。而無論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重大任務看,還是從廣東以制度型開放爭做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的現實需求看,關鍵在于加快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進程,廣東要以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為重要抓手實施政策體制集成創新,使廣東在服務業市場開放、要素市場化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社科聯特聘學術顧問鄭永年教授聚焦“廣東如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作主題報告。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了一個全方位、綜合性、復合性、系統性的定義。從學術上說,近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現代化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分析。第一,物質意義上的現代化,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第二,制度層面的現代化;第三,人的現代化,這是最重要的現代化。廣東如何引領中國式現代化,他認為可從三方面進行,一是在物質現代化方面,廣東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實現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共同富裕,同時發揮深圳、廣州、東莞等城市主體的科技創新作用,引領高質量發展;二是在制度現代化方面,發揮前海、南沙、橫琴等平臺作用,實現與港澳的規則、制度、標準對接,是廣東走向制度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步;三是在人的現代化方面,要堅持人的現代化和制度的現代化互促共進,突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信用等建設,助推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研究員聚焦“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繼續當好領跑者”作了主旨發言。他指出,40多年來,廣東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充當了領跑者角色。廣東要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繼續當好領跑者,應當著力做好以下幾件事情:一是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作用,打造全國和全球的經濟增長極;二是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打造全球重要人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科技企業;四是大力實施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高省域經濟發展的均衡度。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田雪原研究員圍繞“人口與中國式現代化”作了主旨發言。他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基本國情,一是人口數量增長受到有效控制;二是人口素質提升顯著,已接近現代化發達國家總體水平;三是人口結構變動加速,行進在現代化發展路上。中國式現代化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造福于全體人民,而衡量現代化進程指標體系構建,要彰顯人口數量、素質和結構內涵。順利推進和實現現代化目標,重在人力資本積聚。廣東省人口變動發展對現代化的作用和影響具有典型意義,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同時,全國人口變動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作用和影響,也適用于廣東省,并且很有可能率先在廣東省實踐中展現。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作了題為“中國城市發展的經驗總結與理論提煉”的主旨發言。他表示,在中國城市崛起過程中,共同凝聚形成的城市成功發展核心因素有:政府競爭是中國城市高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制度創新在中國城市經濟高速發展中具有決定作用,全球分工是中國城市崛起的重要力量,非農集聚是中國城市高速發展的關鍵支撐。他認為,中國城市的崛起創造了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獨特而寶貴的多種經驗,不僅對傳統的經濟理論提出了一定挑戰,而且也為經濟學創新提供了素材;不僅為城市發展經濟學新突破提供系統性新靈感,同時也向城市發展經濟學的創新發展提出了實踐需求。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研究員著重談了對2023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看法。他認為,2023年中國經濟外部環境十分嚴峻,烏克蘭危機延宕發酵,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糧食和能源安全問題突出,世界經濟同時遭到供給面和需求面的沖擊,可能面臨滯脹的局面。中國國內經濟形勢也不容易樂觀,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經濟社會風險點增多,但經濟有望總體回升,形成一個獨立的向上運行軌跡。
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探索實踐
會上,廣東省社科院黨組書記郭躍文,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朱東和海南省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省社科院院長王惠平分別就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做大做強做優區域協作、攜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分享經驗啟示。
受郭躍文委托,廣東省社科院副院長向曉梅研究員聚焦“積極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作了主題報告。報告著重從理論邏輯(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精髓要義)、歷史邏輯(把握廣東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進程)、實踐邏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路徑)三個維度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故事,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涵蓋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奮斗目標,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世界貢獻。
朱東圍繞“加快粵桂協作,以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 持續扎實推動共同富?!卑l言。他認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彰顯了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內在要求和基礎性支撐?;浌饏f作通過深化產業合作、加強人才培養交流、創新消費扶貧新模式、加大資金支持等舉措,增強了區域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提高了人口就業、農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水平,有效構建了粵桂區域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礎。未來的粵桂協作應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發揮更大作用,著力在進一步創新協作理念和協作模式、增強協作地區發展內生動力,提高廣西鄉村數字化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深化產業協作增強區域協調發展聯動力,加強重大戰略對接,推動粵桂雙向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開全新協作局面。
王惠平以題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疊加優勢 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新引擎”進行主旨發言。他指出,海南自由貿易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兩個地方地緣相近、文化同源、經濟互補性強,貿易產業化和投資合作擁有良好基礎和強勁動力,發揮其疊加優勢,推動其聯動發展,有利于形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南部增長極,成為打造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動力和引擎。當前,跨瓊州海峽的基礎設施要做到高效、便捷互通,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要在制度性開放上先行先試,資金融通和產業市場要加強合作對接,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應共同打造,共同促進中國文化繁榮發展,共同促進海洋重要合作,推動海南自由貿易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實效高效聯動,攜手并肩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作題為“以高質量發展促進區域協調,探索共同富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主旨發言。他認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影響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大障礙。深汕特別合作區是珠三角地區的深圳與粵東地區的汕尾進行區域經濟合作的區域,這一區域正在發展成區域重要的經濟和城市中心。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高質量發展主要包括產業、城市和鄉村三個層面,其演變過程和發展結果為實現區域經濟成功合作提供了范例。區域經濟要實現成功合作,必要條件是同一都市圈中各個城市要有適當的發展差距;要保障資金投入方的發展主導權,便于資金投入方從城市和產業功能互補上得到收益;要保障空間提供方的收益權,形成穩定的收益預期,上級政府要在收益、空間、功能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廣東省“數字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創新”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林彬作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廣東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路徑分析”的主旨發言。她認為,人才是確保國家各項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戰略資源,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支撐。立足廣東,面向灣區,輻射國際,探索中醫藥現代化人才隊伍的培養路徑,對于推動廣東,乃至全國中醫藥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廣東作為傳統中醫藥大省,廣東中醫藥事業已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要進一步推動廣東從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的轉變,關鍵在于人才。她建議積極搭建中醫藥人才培育平臺,夯實基層中醫藥人才基礎,壯大高端中醫藥人才隊伍,提升中醫藥人才整合輻射能力,切實以中醫藥現代化人才為支點,推動廣東中醫藥的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實踐。
本屆論壇由廣東省社科聯、廣東省社科院、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