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眾號
中國學派
學術匯
新浪微博
今日頭條號
哲學追溯到愛智慧,在哲學史發展過程中,智慧被知識化了,忘記了愛,我要重拾愛。但每個人都有一種自尋煩惱的天性,就是極力使愛與己有關。[詳細]
在千頭萬緒中尋繹關乎根本的倫理義理和人民民主的政治哲學義理,完善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 [詳細]
【學術圓桌】言說、傾聽與理解
[學術圓桌·高端對談]“歐墨尼德斯沉睡著”——論現代性的脆弱性
【學術圓桌】我看“黑格爾與現代世界”
你可以在節日期間獨處或獨往,但“節日”的本質乃是群體性的,即相關群體對與之密切關聯的某一特定時間的紀念、緬懷、甚至崇敬、膜拜。 [詳細]
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可能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
馬克思哲學革命中的認識論問題
李成旺、黃金林:消解“勞動-貧困”悖論的兩種路徑:馬克思對黑格爾的超越
中國哲學
論自由與正義
清華簡《五紀》的“中”觀念研究
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脈
中國文化的道統重建
外國哲學
何謂現象學的心理學?
重思康德實踐哲學的起點問題
他心的達及問題與直接感知理論
作為因果性的自由
倫理學
蘇格蘭啟蒙思想中的“激情、利益與正義”理論
“倫理”話語的文明史意義
楊朱的“人本主義”倫理學
道德自由概念探原
科學技術哲學
科學客觀性與創新性的統一
理解了生命就能理解心靈嗎
克服“自然的分岔”與實踐態度
“設計者謬誤”與前反思自身覺知
邏輯學
奎因與邏輯的觀念
可設想性是否蘊含可能性?
論“邏輯分析”
符合真理論與語言實踐的時代進階
宗教學
正一真人統領下的龍虎山道教與明代官道
“援儒入釋”:論北宋“僧傳”的文體自新
古典自然神學的論證意義與思想邊界
瑪納與被給予性:神話現象學認識論探微
美學
中華傳統審美意識四原理
美學變革與“非對象性”美學建構
自然的人化、自由的形式與情感的境象
從“意象”看審美范疇的規范使用
跨學科研究
大數據與社會科學預測性研究
學科交融:以敦煌文獻為基礎的“中國俗文學研究”
探索中國心理學的求真與至善之路
地名規范化的“理”與“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