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郝立新,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書院院長,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和哲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深刻洞見,對中國教育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F代化發展一直是當代中國哲學非常關注的現實問題。當我們進入新時代,邁上現代化新征程之際,應認真思考哲學應如何繼續“面向現代化”,如何進一步關注和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我認為有必要關注以下方面:
首先,要深入挖掘和充分運用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資源,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在分析和認識現代化的過程中,存在多種解讀模式或理論范式。馬克思哲學思想對于我們考察和解讀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從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與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理論分析是一致的。馬克思關于社會歷史辯證法的思想,關于對資本主義歷史進步性的肯定和對資本主義的局限性的分析,關于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化、從人的地域性存在向人的世界性存在的轉化的論述,關于對資本邏輯的批判和對資本主義異化特別是勞動異化的分析批判,關于社會進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思想等等,對于我們認識現代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對于我們比較資本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和道路,具有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當前,我們秉持馬克思的實踐精神和批判精神,既要對現代化道路進行建設性的思考,也要對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性的批判。
其次,要整體地歷史地把握現代化,認清現代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F代化是一個歷史性范疇,也是一個總體性范疇?,F代化既是一個歷史過程,又是包含多個層次、多向維度、多種矛盾的復雜結構。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從總體上看,現代化是當今世界許多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和趨勢;它既是歷史發生的過程,又是現實進行的運動,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疾飕F代化,應該從歷史與現實、民族與世界、普遍與特殊、科學與價值、建構與批判等多種維度或比較視野來思考。如果說現代化運動肇始于18世紀的西歐的話,那么至今已跨越三個多世紀,從世界范圍看,現代化有著一些共同的指向和公認的指標,但是各個民族或國家的現代化又存在不同的發展道路、不同的具體目標。從科學維度看,現代化是一個“類似于自然發展的歷史過程”,即有其物質基礎、內在的規律性,具有與社會形態發展規律性相一致的客觀性;從價值維度上看,現代化是由一定社會主體(民族或國家)的利益驅動、為實現一定價值目標的社會運動,是一個進行價值認知、價值認同、價值評價、價值選擇、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過程。我們要在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性、必然性和主體性、價值性的統一中把握現代化,在決定性和選擇性中把握現代化。一方面,要看到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乃至更高文明社會轉型或發展過程中必須依賴一定的物質前提、文明條件;另一方面,又要看到與現代化發展相聯系的社會制度和實現路徑存在多樣性和選擇性。
再次,深入分析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探索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的路徑。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其他國家,現代化進程往往都存在物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現和解決途徑。在當代中國,如何在促進物的全面豐富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的問題日漸凸顯。當前,人的現代化和共同富裕備受關注。從社會發展目標和發展動力來說,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不是抽象的命題。人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與總體現代化進程相一致的過程,表現為人的素質、能力、品格、社會關系由傳統狀態向現代狀態的轉變。如果社會現代化沒有體現在人的現代化上,或者沒有人的現代化作為支撐,那么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健全的,也是缺乏持續前進的動力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需要經過長期奮斗而逐步實現的過程。以共同富裕為價值目標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且需要大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我們期待,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對于普惠人民、造福人類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