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流傳甚廣的倍受喜愛的詩歌,名為《見或不見》,有好幾年被誤認為是倉央嘉措寫的情詩。原詩如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里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棄
來我懷里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里
默然相愛
這首詩以從容不迫和有力的自信表達了對自己的愛的情感的執念,其信念的源頭是主觀的,方向則是單向的。敘述者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情愫,而不論對方是否相信,也不論對方是否有回應,亦即是否與他或她相向而行。這樣的愛情就有了因信稱義的堅定。由此,人就由自己情感的堅定而確認這種愛的相互性,而不論對方是否愛他/她,更無論是否同樣愛她/他,愛已經成為一種超越行為甚至意識的客觀實在,盡管最終還是要回到心里。
這是以愛情的堅定來表達信念,信念是一種明證,而不論悲喜如何,念及與否。在歷史上,德意志浪漫派曾經以愛情來比喻或表達自己的宗教熱情,而當認為單純的情感不足夠時,就直接以愛欲行為來描述自己的難以用語言表達而又不得不表達的強烈宗教欲望和狂喜?,F在我們知道,這首《見或不見》的作者是一位漢族的佛教徒,法名為扎西拉姆,俗名是笑靖。這首詩所表達的是她對佛的至念。
今天在漢語哲學界,我們看到兩種宏觀地談論和評價哲學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哲學已死,但哲學學科卻蓬勃發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哲學無處不在,無遠弗屆。前一種觀點以最近在網絡上流傳甚廣的張志偉的論文為代表, 后一種觀點則可以江怡這本《時代問題的哲學分析》為代表。張志偉立論的主要根據是,在現代,科學與哲學分離,哲學趨于過分的專業化而自娛自樂,大眾文化興盛而傳統文化衰落。通觀江怡的著作,從政治、文化到人工智能,無處不充滿著哲學和哲學問題。江怡還強調了哲學界流傳的一個持久的信念:哲學是時代的先導。不僅如此,當今國內哲學界流行的話題,如人工智能、未來哲學、如何做哲學、文化自覺、新啟蒙等,都在江怡的討論范圍之內。
這兩位觀點鮮明的教授,一位認為哲學在現代社會失去了核心關切而自艾自怨并自娛自樂,一位認為哲學在今天依舊一馬當先,一往無前。前一種態度是自我批評和自我反思的。近年來,許多哲學教師紛紛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而以哲學本身為對象的批判性反思,正是最好的案例。哲學的自身反思,除了理論研究之外,應包括對哲學自身活動和現象的客觀的和無情的思考。陳建洪曾經舉辦過一場哲學社會學會議,把哲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實在來研究。另一種態度多少繼承了哲學君臨一切的傳統,當然,比起哲學王和哲學為一切科學和知識的基礎的古典態度則要謙遜得多,但它依然認為,單單哲學,甚至單單科班出身的哲學學者,依然能夠發揮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其他學科指引正確方向的作用。這是哲學無批判的自信。不過,江怡的態度是有批判的自信。
我曾經為人文學科設計過一個思想實驗,它也適用于哲學。試想,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切哲學教育的機構和人員都不復存在,自然,也沒有什么專業的哲學家。在這樣的情況下,哲學問題是否還存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其他人文學科在它們的研究中是否依然還會遇到超出其專業范圍的難題?從事任何其他專業或行業的某些人,是否還會遇到一些當時的任何學科都不作探討不給回答的疑難?比如,知識是否有確定性以及如何理解這種確定性?我們如何理解各種原理、規律的性質,以及最后,這個宇宙的性質?一個公正且合理的社會的基本原則及其標準是什么?或者意識是什么,它大于語言嗎?一些人必然會對這些問題感興趣,而在這些人中有一些人就會投身于這些問題的研究。于是,一些以研究這些問題為自己的樂趣,甚至以此為業的人就會出現。他們先前可能是物理學家、經濟學者、政治學教授,或者簡單地就是文藝青年。不過,困擾他們的問題很可能不是以上述的形式和方式提出來的,因為他們并沒有閱讀過我們現在的那些哲學著作,也沒有受過所有那些我們熟悉的哲學教育。但是,我現在確實也無法設想,他們會以什么的形式和角度提出與上述疑難類似的問題,或者被今天的哲學人視為哲學的那些棘手的問題。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它們一定會以與今天大不相同的形式、面目出現,并且它們必定也會與研究者的專業背景密切關聯,甚至融合為一。哲學事業的這種新的形式和現象已經在一些地區出現。哲學系的教授已經不再是清一色的純粹哲學的學者,許多人同時就是物理學者、數學教授或生物學家。與之相應,哲學教育也將要從根本上發生變化。由這個思想實驗,以及它的可能推論,重新理解和定義哲學就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任務。
既有哲學的傳統的或慣常的趨向是回到古代為現代提供解決方案。但是,很顯然,這種以過去的經驗和藥方來診斷治理現代的癥狀和疾病的做法雖然很有誘惑,也有強大的慣性力量,卻通常是難以奏效的。人們只有面向未來才能解決當下的問題,這也就是所謂的現代性的根本特征,而它一直為人們所忽視。所謂面向未來解決當下問題也就是把當下問題挪到未來去解決。就此而論,現代性就是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做出確定的規劃。這是極其困難的任務和巨大的挑戰?;氐竭^去的習慣,所謂密納發的貓頭鷹在黃昏才起飛的自詡或自我定位,使得哲學常常扮演事后諸葛亮的角色。當然,哲學無法單獨面對當下的問題和未來的挑戰,只有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其他人文學科融合在一起,才能擔負起為解決當下問題的未來方案作出貢獻的重任。
無疑,哲學有其鮮明的獨特性。數學、物理學和其他自然科學本身沒有價值上的好壞之分,而哲學的實踐部分卻向來就受到好壞的價值評價(諸如柏拉圖的等級制、海德格爾的納粹觀念),在今天,人們的實踐觀念的分歧也達到了空前的地步。我們也看到,在先前甚至形而上學、知識論和心靈哲學等也被視為可以做好壞的判斷的。哲學這個不同于數學、自然科學甚至其他社會科學的性質和特點,正是哲學之所以形成的淵源。反過來說,這原本就是人類智能自然而然且必然會產生的反思和判斷,盡管它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以我們今天并不熟悉或意料之外的方式形成。這正是前面的思想實驗之所以成立的根據。
我們在漢語世界討論哲學的這些根本問題,環顧四周,卻面臨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即中國的現實問題不在當代中國哲學的視野之內,或者說落在了批判性的思維之外。這也正是哲學死了而哲學學科熱火朝天的判斷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由之一。
當代的現實,包括中國的現實和思想之所以受到這樣的對待,其根由并不僅僅限于人們所想象的那些表面現象,實際上還源于更為深層的習慣。當我們缺乏勇氣的時候,總是愿意將原因諉之于外在的現實,而難以切入觀念的底層。缺乏深刻的自我批判與缺乏人類視角的普遍關懷的哲學研究和思考,就始終會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感東西。凌虛蹈空,王顧左右而言他,似乎成了當下哲學思考的基本定式,久而久之竟然成為了一種哲學素養。
我們看到,江怡的《時代問題的哲學分析》著眼于當今人類所遭遇的許多問題,通過多篇論文將這些問題一一列舉出來,因此,該書具有廣闊的視野和胸懷。中國居于在這本著作所說的時代之中,因此,所有這些時代的問題同樣也是中國的問題。在此書中,江怡談到了中國哲學的現狀和任務,談到了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的路徑。這些宏觀的論述無疑很有指導意義。
但是,當我們仔細地反思《時代問題的哲學分析》的論述時,又不得不指出,中國復雜的現實和紛繁的觀念其實也落在該書的批判性思維之外。新冠疫情是當今人類的大事件,更是當代中國人的沉痛經歷,我們完整地經歷了整個新冠時代,從舉國抗疫到今天的自主抗疫,每個人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個過程幾乎以理想實驗的方式展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運作方式及其獨特之處。但該書關于疫情時代的哲學意義全來自西方人民的反思,中國的經驗、現象和意見則落在孫山之外。當然,我們也要體諒,疫情時代的作者主要是在美國度過的。
江怡主張中國哲學的自覺,而任何時代的哲學如果是自覺的意識和批判,那么它的對象和任務始終就要落實在現實的問題和真實的現象之上,中國人的現象和中國的意見倘若不在自覺的中國哲學之內,中國哲學的自覺就會成為一種自我反諷。就此而論,我們期待江怡教授的“時代的哲學再分析”。
哲學就在那里,無論誰去研究,以什么方式研究;更準確地說,哲學問題始終就存在那里,它的意義、作用和影響會因不同的思考和研究方式以不同的程度從不同的維度嶄露出來,而無論某個特定的群體見或不見,愛或不愛,它就在流動在人類的血液里,植根在人類理智中。
?。ū疚母鶕敖轮稌r代問題的哲學分析》”研討會錄音整理)
掃碼在手機上查看